李衡友,1925年生。江西遂川县人。主任中医师。家传中医,1940年经全省中医考试合格后,先后在遂川、宁都、南昌市行医。1950年获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证书,1955年调江西省妇女保健院从事妇科临床和科研。1959年在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结业,1980年晋升为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西省第一届、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江西省政协常委、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妇科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省内(妇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中医工作45年,在学术思想方面,善于应用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法治疗妇科症病(如盆腔炎症包块、子宫肌瘤等)。在科研方面,1960~1966年间曾和符式珪教授、廖彩森、林至君等西、中医合作,建立了以补肾为主的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不孕证、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等效果良好。以后又协助我国著名的妇科肿瘤专家杨学志教授,创建了中药"三品"锥切治疗早期官颈癌的新疗法,曾获1981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二等奖。 主要著作有《中医妇产科讲义》,另外还先后发表中医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33篇。 一、橘核昆幕汤会愈藏积(右侧附件炎包块)两例 例一简某,女,27岁。初诊∶1966年6月18日。 主诉及病史∶婚后5年不孕。近半年来腰痛,右少腹胀痛,肛门坠胀感。月经尚正常。诊查∶宫体后倾,体小,活动差,子宫右后方可触及一囊性肿块,如男拳大,境界不清,左附件(一),宫颈光滑。脉沉、舌苔薄白。 辨证;下焦湿热久郁,气滞血瘀,渐成瘤积。治法∶调气活血,逐瘀软坚。治用自拟橘核昆藻汤。 处方;橘核12g昆布10g海藻10g鳖甲12g夏枯草10g当归10g,赤芍10g川楝子10g元胡索10g香附6g茯苓10g海蛤粉12g 治疗过程中以角板、牡蛎、益母草、白石英、莪术等药出入加减,并用腾药外敷。断续治疗3个多月,症状消失。适患者出差上海,经广慈医院复查,盆腔炎性包块已完全消失。10年后患者因月经过多来我院门诊,据诉盆腔炎症未复发过,妇检未触及附件包块。 例二任某,女,25岁。初诊∶1978年6月20日。 主诉及病史∶婚后3年余未孕,经常下腹痛,月经正常。 诊查;子宫后倾,正常大小,质中,活动,左侧附件增厚,有1超鹅蛋大囊性包块,活动小,与子宫粘连。右侧附件增厚,有1超鸽蛋大囊性包块,活动。宫颈光滑。脉细弦,苔薄白,舌质稍暗。 辨证∶气滞血瘀,瘤积遂成。治法∶调气活血,逐瘀软坚。 内服橘核昆藻汤加车前子、瓜子金、白石英等,共服45剂,配用组织液、鱼腥草针剂各50支,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子宫平卧,稍小,双侧附件未触及包块,右侧稍肥厚,宫颈光滑。 【按语】慢性盆腔炎包块属中医瘾积的范围,是妇科常见病,并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症状以下腹痛、腰痛、带下等为多见,甚至导致不孕。妇科体征—般是附件或宫旁组织、后穹窿处、盆腔腹膜增厚或有包块,并伴有压痛。 中医对盆腔炎的辨证可归为三型; ①湿热型;多见于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治宜清热利湿,可用龙胆泻肝汤或丹栀逍遥散加白石英、紫花地丁等。 ②气郁型;多见于慢性盆腔炎,以附件或盆腔腹膜增厚为主,治宜舒肝理气,用逍遥散加橘核、川楝子、延胡索、香附等。 ③瘀滞型;多见于盆腔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水等,治宜调气活血,逐瘀软坚,炎性包块多用橘核昆藻汤加减;卵管积水多用桂枝茯苓丸加减,均可外敷腾药。 例一、例二均系盆腔炎性包块,属瘀滞型,由下焦湿热郁久,气滞血瘀而成。均内服橘核昆藻汤,取橘核之温化散结,海藻、昆布之咸寒软坚、利水消肿为其主药,配以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鳖甲、海蛤粉、夏枯草软坚散结,川楝、延胡索、香附行气止痛,茯苓健脾利湿。实践证明,此法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确有独特疗效。其药性和平,可以久服(如素有胃病者,可去海藻,加陈皮,鸡内金),配以腾药外敷,更相得益章。曾用此法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有效率达98%,炎性句块消失率、基本消失率共达88.88%。 附∶腾药方(北京方) 组成∶千年健90g追地风60g川断120g五加皮120g桑寄生120g川椒60g白芷90g透骨草250g艾叶250g羌活90g独活90g红花90g赤芍120g归尾120g防风120g乳香90g没药90g血竭90g 配制∶上药共研粗末,每袋500g,纱布袋装。 用法;每日隔水蒸热,用干毛巾包好,热敷下腹部每日1次,每次敷半小时。用过的药袋,放通风处晾干,次日再用,每袋可用10~15天。月经期不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