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志仁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1-12-21

杨志仁(1909——1986),广东省南海县人。中医副教授。少年随父亲学习中医,稍长入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学习,以后又跟广州著名中医谭次仲先生和香港名医卢觉愚先生学医,曾在广州和香港执业。解放后曾先后任户东省中医院医务如处代主任,住院部主任,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内科学和《内经》教师。20世纪60年代广州中医学院创办眼喉科教研组,杨氏任主任兼省中医院喉科主任,历任广州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五官科教研组顾问、耳鼻喉科教研室顾问等职。

杨氏平素十分勤奋,博览古今医书,治学严谨,擅长览古今医书,治学严谨,擅长喉科与内科,临证细致,不拘守一家之自,特别注重疾病的预防和精神治疗,还指导慢性病者进行体有锻炼,从而收到良效。杨老行医50余的医疗和教学经验。

主要著作有《中医喉科学讲义)(第一版)、《中医喉科生义》,主编《中医喉科学讲义)(第二版),此3本书均经全国中医教材会议审定为试用教材。并发表《失音证治略谈》《中医药防老和防原理的初探》等数篇论文。鉴于杨志仁对中医事业的贡献。在1978“广东省名老中医”称。

一、清热凉血阴治愈神紧小症一例

黄某,男,13岁。初诊∶197711月。

主诉及病史∶患儿于19778月下旬发病,当时曾有短暂发热,喝少量酒后自觉左眼痛、红,视物不清,前往某医院眼科治疗。诊断为葡萄膜炎(左),即住院治疗。医治2个月,疗效不显,197711月应邀会诊。

诊查∶诊见左眼视物模糊,掌心热,唇干,舌质红嫩,苔薄白,脉数(92/分)。胃纳睡眠小便正常,大便21次,体温37.2℃,左眼视力0.2

辨证∶肝肾阴虚,血热不行。

治法∶清热凉血养阴。

处方∶生地黄12g玄参12g麦冬9g知母9g赤芍9g丹皮9g花粉9g车前草9g忍冬叶9g川红花9g黄芩9g黄柏6g茜草根6g甘草4.5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二诊115日。患儿诉视物稍清,症状好转,体温37.3℃(腋下)。舌脉同前。

处方;干地黄15g玄参12g麦冬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地骨皮12g赤芍12g丹皮12g黄柏9g知母9g川红花9g甘草4.5g三七末3g(冲服)

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1215日。患儿离穗回家,照方服药已1月余,左眼视力0.4,低热已退清,胃纳、睡眠、二便均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略数。

处方∶干地黄12g麦冬9g白芍9g地骨皮9g丹皮9g泽泻9g女贞子9g旱莲草9g桑白皮9g怀山药9g茯苓9g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1978123日。患儿左眼视力达0.6,余无不适。

处方;干地黄12g茯苓12g女贞子9g杞子9g首乌9g菟丝子9g麦冬9g丹皮6g杭菊6g五味子3g怀山药15g

五诊523日。患儿左眼视力提高到0.9,胃纳甚好,皮质激素副作用的表现渐渐减轻。嘱取上方药间歇服用以善后。

1979115日来信云;左眼视力早已恢复至1.2,学习生活如常,已自行停药多时。因患儿居住乡间,未能再作眼部检查。此后数年视力均正常,病未复发。

【按语】此例葡萄膜炎经住院治疗2个月,多次出现反复。可见病情相当棘手。余思患儿起病时曾有发热,饮酒后症状明显,就诊时低热、脉数,此乃热证;察患儿唇干、掌心热,大便两天一次,舌红嫩,苔白薄,知其热已伤阴;发病部位葡萄膜血管密布,血运丰富,此处有病与血分有关,血热久郁常兼瘀,故病情缠绵难愈,遵立清热养阴凉血祛瘀之法,果然热退症减,病有转机。乃于热退阴复之时,撤去苦寒泻火之黄芩、黄柏、知母,改用养阴清热之剂,用六味地黄汤为基础去山萸肉,加入桑白皮、麦冬、甘草甘寒以清其余热,地骨皮、旱莲草凉血清热。当患儿症状消失、视力提高至0.6时,又用滋养肝肾的药物以固其本,终获比较满意的疗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