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廷瑶医案(二)

 一个大树 2021-12-21

四、清火解毒开窍法治愈温毒犯肺一例

陈某,男,11个月。

主诉及病史;风痰阻肺,咳逆气急,高热 1 周。

诊查;面色苍白,惊厥抽搐,角弓反张,便下粘滑,小溲短赤。舌红苔厚腻干燥。辨证、治法;温毒痰热化风,病势危急,姑拟豁痰制惊。

处方;钩藤 4.5g(后下)明天麻 3g天竹黄 6g 鲜菖蒲4.5g胆星 3g 连翘 9g 白附子 4.5g 炙苏子 6g 桔梗 3g 橘红 3g 橘络 4.5g 琥珀抱龙丸1粒(1次化服) 1

二诊;药不应症,痰热秽浊壅阻未化,仍以豁痰开窍,以制其惊。原方去连翘,橘红,橘络。加川连、郁金,续进1剂。至宝丹1粒(1次化服)。

三诊;服药 2 剂,壮热不退,四肢厥冷,更见昏沉嗜睡,痰多咳逆气促,舌红苔薄口糜,便下泄利。温毒内扰膻中,已成闭脱之势,亟须清火解毒开窍。

处方;葛根 9g 生条芩 6g 川连 2.4g 生石膏 30g(先入)银花 9g 生甘草 3g 钩藤4. 5g(后下) 橘红 3g 天花粉 9g

另用熊胆 1.5g,麝香 0.09g(化服)。1剂。

四诊∶昨加服熊麝后,毒从便下,热势稍和,项脊较软,四肢转温,神志已清,气促亦缓。虽温毒未曾尽撤,病势已由险化夷。拟原法主之。

处方;生石膏 30g(先入)知母 6g 甘草 3g 粳米 30g 黄芩 6g 黄连 1.5g 竹叶 6g天花粉 9g

另用熊胆 0.9g,麝香 0.03g(化服)。1剂。

此后热清恙和,唯肺气未复,先后以补肺阿胶汤及六君以收全功。

【按语】 本例西医诊为腺病毒肺炎。初以清热豁痰、镇痉开窍,未见缓和。三诊时改用熊麝合葛根芩连加石膏主之,一剂其热即退,改变险象。考抱龙、至宝亦为清热解毒、凉心豁痰之品;但本病则因温毒壅盛,犯肺蒙心,化风抽搐,故以熊胆凉心平肝,麝香开结解毒,合白虎清其肺胃实热。药证既合,效如梓鼓。最后清调而安。

五、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治愈阳亡欲脱喘逆一例

王某,女,2岁。

主诉及病史∶素体羸弱,近日发热(就诊时体温 38℃)。

诊查;咳逆喘促,鼻扇面青,痰声辘辘,自汗淋漓,眼眶凹陷,四末厥冷,大便泄利,舌苔白腻,脉沉细数。

辨证;症属阴盛于内,阳亡于外,正虚欲脱。治法∶急拟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救其逆。

处方∶麻黄 4.5g 淡附片 2.4g 细辛 2.4g 茯苓 9g 淡干姜 3g 五味子 2.4g 焦白术9g 1

二诊;药后阳气渐回,面色稍润,二目见泪,自汗亦减,舌苔转腻,发热未除(体温 38℃),咳逆,便泄—天五六次,小溲短少,四肢不温,脉象细数。里寒有温化之机,尚未离乎险境。宗原法真武汤为主出入。

处方;淡附片 3g 淡干姜 2.4g 茯苓9g 焦白术 9g 细辛 2.4g 五味子2.4g 陈皮 3g姜半夏 9g 桂枝 2.4g 川贝粉 3g(包) 1

服药后阳回肢温,面润泄瘥,唯痰咳气逆,苔腻脉滑。乃肾不纳气,痰饮未化。以二陈合之,参入黑锡丹,2 剂告平。

【按语】 本例之病,起于太少两感,旋呈阳亡欲脱。故勉以麻黄附子细辛合真武。因其下利,去芍药而用五味子,以干姜代生姜,守中阳而纳肾气。一剂症见好转,续予原法,去麻黄易以桂枝,重在安表。药下 阳回肢温,已出险境矣。

六、扶阳益阴法治愈阳虚高热一例

周某,男,1个半月。

主诉及病史;初生即发高热,已持续 40 余天,体温高达 40.9℃(肛表),西医诊断为肺炎.。近日透视肺部正常,然高热不退。

诊查;体温仍在 39.7℃,无咳嗽气促,能食神静,便下不化,小溲清长,舌淡汗出,发育似无影响,症情颇感特殊。

辨证∶细审之下,乃气阳不足也。

治法∶予全真一气汤加减,扶阳益阴,以观后效。

处方∶移山参 6g(另炖) 黑附片3g 麦冬 6g 五味子2.4g 熟地12g 焦白术 6g 生甘草2.4g 2

二诊;药后高热初和,今体温 37.8℃,形神亦安,大便如常,小溲仍长,纳可腹软,舌淡苔薄。气阳初苏,仍须培本,调燮阴阳。原方加谷芽 9g,川石斛 6g2 剂。

三诊∶昨今体温略有升高,曾达 39℃。便调溲长,但腹胀矢气多,审其舌转淡红,苔中呈腻。病中哺食过多,形成食复也。以消补兼施为治。

处方;移山参 4.5g(另炖)于术 6g 茯苓 9g 青陈皮(各)4.5g甘草 2.4g 木香1.8g青蒿 9g 淡竹叶 6g 荷叶 9g 炒楂肉 6g

四诊2 剂后热势已缓,体温 38℃上下。形神安静,便下通调,腹部柔软,舌苔已化,其质淡红。病得稍安,健脾清热以冀收功。

处方;太子参 6g 于术 6g 茯苓 9g 清甘草1.8g 白芍6g 扁豆衣 9g 青蒿 9g 淡竹叶 6g 谷芽 9g 花粉 9g 2

此后热退便畅,继以调理而愈。

【按语】 本例为初生幼婴,症见高热持久不退,但查无异常,颇属特殊。在新生弱质尤须细察。张景岳谓"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速,留之生变矣;多虚者,,急在正气,培之不早,临期无济也。"董老初诊察审,患婴一派虚象,乃本元亏弱,阳气外越之虚热,故亟投全真一气汤,阴阳并治,深思熟虑,法至稳当,症势渐缓;迨三诊时察见食复之热,故予调中行滞,消补结合,其热始平,终获痊安。故同一发热,前后病机不同,则全赖细心洞察,随机应变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