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镜人医案(六)

 一个大树 2021-12-21

十、清热消结、痰和络法治愈体肿块一例

郑某,男,61 岁。

初诊1983718日。

主诉及病史;舌体左侧缘出现隆起肿块,约 0.4cm×0.3cm,已逾 4 个月。局部无疼痛感,上罩白腐,边缘清楚。据述为咬伤后所致。经上海市某医院口腔科检查,拟诊为"舌体海绵状血管瘤"

诊查;舌体左侧缘肿块,局部无疼痛,伸舌无困难,伴有心烦、口苦。脉细弦带滑,苔黄腻。辨证;舌为心之苗,心火旺盛,火热灼津,炼津为痰,痰热上阳舌本,脉络瘀结。

治法;拟清热消结,化痰和络。

处方∶连翘 9g 银花藤 30g 水炙远志 3g 广郁金 9g 干菖蒲 6g 紫草 9g 海藻 12g,沙氏鹿茸草 30g 昆布 12g 牡丹皮 9g 生白术 9g 赤白芍各 9g 香谷芽 12g白花蛇舌草 30g

二诊8 8 日。舌体左侧缘肿块渐见平坦,局部白腐已除,边缘清楚,口苦亦减,惟时有嗳气。脉细弦,苔薄黄腻。上法获效。宜守原方,佐以和中降逆,缓缓图治。

处方∶上方加旋覆花 9g(包),代赭石 39g

前方稍作加减,连续服药 2个月后,舌体肿块逐渐缩小。治疗过程中曾因咀嚼不慎,咬伤舌体,肿块又见隆起,坚持服用中药,共进 157 剂,肿块消失,竞得全功。随访2 年稳定。

【按语】 舌体海绵状血管瘤,除先天性者外,多为慢性炎症刺激而引起的血管炎症性增生物。舌体肿块增生,在中医文献中亦早有记载,明代薛己《口齿类要·舌症》曰;"若痰盛作渴,口舌肿痛,为上焦有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痰核舌上一核生"。舌为心之苗,脾经上挟舌本,故心火旺盛,脾经蕴热,最易炼津为痰,痰热瘀结于舌,引起舌体肿块。患者平素情绪抑郁,思虑过度,常感心烦不宁,甚则夜寐难安,这是造成,痰热稽留、上结干专的内因;由于专体脉络凝瘀而致肿胖,时被齿角摩擦或咬伤,则是形成舌体肿块的外因。临床治疗重在清心脾之积热,化脉络之痰瘀。方用连翘、银花藤、赤白芍、牡丹皮、紫草、沙氏鹿茸草、白花蛇舌草以清瘀热而凉营血;配远志、菖蒲、郁金、海藻、昆布以通心络而消痰结;佐白术、谷芽以助脾运而布津液,务使心火降,痰热清,脾运健,水津布,瘀结自能消散。方中沙氏鹿茸草,《本草》中未见,记载;《浙江中草药学》称其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愈乳痈肿痛。民间用治血管瘤,颇良效,盖即取其清血热、祛瘀滞之功也。

十一、调肝和胃、清热化瘀法治愈冒院痛一例

冯某,女,59 岁。

初诊1983 1130 日。

主诉及病史;胃病 10余年,脱痛反复发作,近日加剧。1983 11 17 日曾在某医院作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大弯侧有一黄豆大小息肉,当即电灼。胃窦粘膜略粗糙,呈细颗粒状增生,胃体粘膜较薄,见粘膜下网状血管和静脉显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查;胃院隐隐疼痛,以中上腹为主,缠绵不愈。口苦,嗳气频作,纳谷呆滞,大便通。脉弦,舌苔薄腻,质红。

辨证;肝失条达而气郁,胃失和降而气逆,久病入络而瘀阻,证属肝胃不和,兼夹瘀热。治法;先拟调肝和胃,清化瘀热。

处方;软柴胡 6g 炒黄芩 9g生白术 9g赤白芍各 9g 清炙草 3g铁树叶15g地木 15g 八月札15g旋覆花 9g 代赭石 15g 制香附 9g 佛手片 6g 炒积壳 6g 枝莲 30g 炙乌梅 5g 香谷芽 12g 白花蛇舌草 30g

二诊;1984 816日。胃脘胀满隐痛已减,嗳气亦平纳谷增进,但食后2小时有嘈杂感。脉细弦,舌苔薄。肝胃渐调,脾弱气虚。再予疏肝和胃,健脾安中。

处方∶软柴胡 6g 炒黄芩 9g 生白术 9g 怀山药 9g 香扁豆 9g 炙香附 9g 佛手片 6g 赤白芍各 9g 清炙草 3g 铁树叶 15g 平地木 15g 八月札 15g 炒枳壳 6g 香谷芽12g 白花蛇舌草30g

患者坚持服药 1 年,胃脘胀痛大减,唯饮食不慎时仍稍见胀痛。平时食纳已馨,精神亦振。1984 126 日某医院胃镜复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窦炎,萎缩性胃体炎。症状缓解,胃镜及粘膜变化观察均见好转。

【按语】《杂病源流犀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从本例临床表现的脘痛 、胀满、口苦、嗳气,等症状分析,均属肝胆郁热犯胃、久痛入络之征。故取四逆散合旋覆代赭石汤疏肝和胃,升降并调,再增入黄芩、赤芍、平地木、白花蛇舌草清热消肿,活血祛瘀。

尝见《本草纲目拾遗》载铁树叶有"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的功能,因默志之,并常采用以配芍药、甘草,医肝气相乘而引起的胃脘疼痛,颇获灵验。赵氏之说,询不诬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