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证施法治愈痛证四例 例一温运中阳、理气止痛治愈胃院痛 李某,女,56岁。 主诉及病中∶病员有"冠心病"史。素体阳气不足,面色晦滞,今突发胃脘疼痛,痛不可忍。诊香∶冷汗出,脉沉涩,舌质暗、苔白涎。 治法;主以温运中阳、理气止痛。 处方;制附片 15g 炙柴胡 10g 炒白术 10g 金铃炭 6g 吴茱萸3g川黄连 6g 木蝴蝶 12g 法半夏 10g 炒陈皮 6g 高良姜 10g 广台乌 10g 炙甘草 3g 生姜片 6g 上方药服 2 次即缓解,未尽剂。 例二 人参汤加减治疗胸痛 张某,男,40 岁。 主诉及病史∶胸部痞闷疼痛,连及胁下。 诊查∶脉弦,舌苔白润。 辨证、治法∶初予瓜萎薤白剂治之,未效。后忆及《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有载;"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积实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故再诊患者,其面色青暗,指尖冷,形气不足,脉弦而无力,确为中阳不足,失于温煦,而致胸胁疼痛,改用人参汤原方,略佐理气之品。 处方∶红人参 10g 干姜 10g 白术 10g炙柴胡 10g 吴萸 3g 黄连 5g炒白芍10g 炙甘草 10g 药服 2 剂后痛证若释。 例三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腹痛 张某,女,30岁。 主诉及病史;素体血虚肝热。妊娠2 个月。于1981 年7 月 10 日突觉小腹疼痛难忍。 诊查∶脉象微弦,舌红、苔薄。 辨证、治法∶小腹为厥阴经所布,厥阴之经气当阖不阖,阖者顺也。故当用疏理厥阴之气法治之,然其体弱有孕,又素体阴血不足,仿仲景芍药甘草汤法滋阴和营,缓急止痛。 处方;生炒白芍各 10g 生炒甘草各 3g炒白术 10g木蝴蝶 12g金铃炭 6g吴茱萸 3g 川黄连 6g 云茯苓 12g 药服1剂而痛止。 例四 益气升阳、养血活血治疗头痛 刘某,女,40岁。 主诉及病史;患者苦头痛 10 余年,凡受热、遇凉、失眠、情志不遂等诱因均可致头痛。痛发虽用止痛剂亦难以缓解,中药亦遍尝养血柔肝、活血止痛之剂仍不能控制。 诊查;患者形体较丰腴。脉沉缓,舌胖、苔白,头痛且以前额印堂部位为甚,头痛甚时呕吐,吐后痛势可缓,但自觉心下作难,气短难续。 辨证∶证属气虚血滞,气虚则清阳不升,血滞则血液不能上荣。 治法;以益气升阳,养血活血为治。 处方;生黄芪 30g炒潞参15g炒白术 10g 老鹿角10g 云茯神12g老川芎 10g炙柴胡 6g炒白芍10g川当归 10g制首乌15g炒陈皮 6g炙升麻 6g炙甘草 3g 上方药服后痛势即缓,以后于发作或未发作之时均用此方药,病甚时加天麻 10g 或藁本 10g;欲呕则加生差 10g、半夏 10g。服后病员精神转佳,睡眠安臣,感冒少患,头痛仅间有发作。 【按语】《经》云∶"痛者不通。"不通者或因气滞,或因血瘀,或因寒凝。而气滞又有气郁、气虚之分;血瘀有血寒、血热之异;寒凝有阳气不足与外感侵袭之不同;另外,营卫不和所致之痛证亦 多 见。故逢痛证须辨清寒热虚实,不可一概以"通"论治。 例一为胃脘痛,本"中有病旁取之"的法则,以疏肝和胃、调理升降,使气机舒畅,另外注意到患者阳虚之本,故加入附片之辛热,则中阳得温、痛证自消。 例二之胸痛初以瓜萎薤白剂宽胸理气而不效,后根据脉症进一步辨为中阳不足,清阳不布,气虚而滞所致,以人参汤法治愈,可见痛证亦有补法。此二例均用柴胡、吴茱黄、黄连,此3味为临床习 用以治胸、脘、腹气,机不畅,癌满疼痛的配对药物,其效其佳。 例三之腹痛本开阖枢的经旨,以阖厥阴之经气治之,用芍药甘草汤法和营止痛,而胎元亦不受伤。 例四之头痛以前仅以养血、镇摄为治,忽视了气虚清阳不升的病机,故改用补中益气法升发清阳,则血亦随之上荣,更加养血、活血、通督之品,而证乃获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