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惠伯医案(一 )

 一个大树 2021-12-21

郑惠伯,1914 年生,四川省夔门县人。主任中医师。自幼随父学文学医。1931 年在重庆针灸医院学习 1 年,同时由江苏承淡安先生 函授针灸。1932 年参加慈善机构义诊,当时时疫流行,用温病法诊治颇效,深得社会嘉许。解放前后,一直以医为业。1956年调万县地区医院任中医科主任。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50 余年,临床擅长温热病防治,曾在全国及地方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 10 余篇。曾任 四川万县地区医院主任中医师,四川省中医学会理事、《四川中医》编委。

一、茵陈蒿汤加味治愈急黄一例

石某,男,52岁。

初诊1981430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恶寒、发热、纳差、恶心、尿黄已 12 天。经各科检查会诊,诊断为重症肝炎。决定以中医为主医治。

诊查;舌质绛,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腹部胀满,胁痛。

辨证;此由湿热蕴结,内陷营分,瘀阻肝胆,胆毒内陷。须防继续恶化,神志昏迷。

治法;宜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开窍醒脑。

处方∶茵陈 20g 栀子10g 黄芩15g 大黄10g 蛇舌草 15g 六月雪15g 银花15g连翘15g 丹参 15g 郁金 10g赤芍 15g 桃仁10g 丹皮 10g田七 3g(为末兑服)

另用鲜垂盆草 30g、鲜满天星 30g,煎汤代水。羚羊角 3g 为末,煎成乳白色浓汁另服。抗热牛黄散日服 2支。

二诊;5 8 日。服上方药 2 剂后,头痛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大便日 3 次,呕吐减。药已中病,乘胜再进原方2 剂。

三诊5 10 日。体温正常,腹水减,腹围缩小 5cm。脉不数,舌绛减,苔仍黄白腻。食欲增加,呕吐已止。肝功检查∶黄疸指数 52 单位,转氨酶 184 单位。热毒已退,胃气来复。肝功出现好转佳兆,击鼓再进 2 剂。

四诊5 12 日。身目黄减,腹围缩小 5cm,头痛消失,精神转佳,食欲增进。苔黄少津。肝功检查;黄疽指数 28 单位,转氨酶 28 单位。

毒火侵犯肝胆之势大减,但津液亏损,宜去苦寒之品,加入养阴活血之药。上方去黄连、银花、大黄、羚羊角,停服抗热牛黄散,加红花 6g,虎杖 15g、生地 15g2 剂。

五诊514 日。肝功检查;黄疸指数 28 单位,麝浊 9 单位,锌浊 12 单位,转氨酶 28 单位。尿常规∶白细胞少许,蛋白(±)。腹围 86cm,超声波检查证明无腹水。神志清楚,仍有胁痛。苔腻已化。改用清热解毒养阴、活血化瘀法。

处方;茵陈 10g 栀子 10g 黄芩 10g白花蛇舌草 15g 满天星 15g 垂盆草 20g当归 10g 生地 10g丹参15g 赤芍 15g 郁金 10g 红花 10g 连翘 15g 虎杖 10g甘草 4g 田七3g(兑服)

六诊5 16 日。身目微黄,食欲大增,但感腹胀(近日食肉过量)。舌质微淡,面色晦暗。证属正虚,脾气不运,气滞血瘀,拟用扶正除邪法。

处方;黄芪 20g 防己 10g 苡米 20g 苍术 10g 猪苓 10g 泽泻 15g 当归 10g丹参15g郁金 10g赤芍 10g田七 3g茵陈 15g柴胡 10g枳实 10g栀子 10g黄芩 10g 垂盆草 20g 满天星 15g

七诊5 29 日。服上方药腹胀好转,惟觉四肢乏力,心悸自汗。脉弱舌淡。心脾之气号损,用益气补心脾,活血化瘀,疏肝清利湿热法。

处方∶黄芪 20g 当归 10g 五味子10g 丹参 15g 赤芍12g 郁金 10g 柴胡 10g白术 15g 枳实10g 茵陈 15g 山楂 15g泽泻 10g 垂盆草 15g   10

红参 4g、田七 2g 研末,每服 3g,日 2 次,连服2 个月,以益气活血、恢复肝功能。1981 81日检查一切正常,痊愈出院。

【按语】此病善后治疗,最为重要,因肝实质损伤可影响脾的运化,减弱脂肪代谢,易继发肝硬化。善后治疗大法是∶气虚脾虚者,以益气健脾为主,如黄芪、红参、黄精、白术、山药,辅以疏肝和胃之四逆散、二陈汤、砂仁、焦三仙,活血化瘀用田七、当归、川芎、丹参、赤芍(其中田七是首选药),清利湿热用田基黄、垂盆草、白花蛇专草、草河车、茵陈、黄答等;若肝肾阴亏者,当以滋水养肝为主,用一贯煎,辅以活血化瘀、清利湿热。总之,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论治。

二、通腑降浊、凉血清肝法治愈中风一例

王某,男,65 岁。

初诊1981718日。

主诉及病史∶近 5 年来时常头晕头痛,曾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高血压病"4 天前到亲友处赴宴,饮酒较多,次日晨起自觉头痛眩晕,随即出现左半身不遂,而住入我院。入院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血压 150/100mmHg。诊断为脑出血。

诊查∶目前症状为低热,汗出如油,头痛,神识不清,嗜睡,鼻鼾,痰多,言语骞涩,左半身不遂,腹部膨胀拒按,大便 3 日未解,小便少。舌质红少津,苔黄厚中灰黑而干。六脉弦大鼓指。

辨证;痰火食滞,引动肝风,上蒙清窍,络破自溢,气血瘀阻。

治法;治拟凉血清肝,活血止血,通腑降浊。

处方∶水牛角 20g 生地 15g 丹皮 10g白芍 20g丹参 15g 槐米 15g地榆 10g大黄10g 夏枯草 15g 牛膝 10g 钩藤 10g 代赭石15g   3

二诊;7 21 日。药后下黑色,臭滤大便半痰盂。黑苔渐退,脉弦好转。腑气已通,药已中病,仍用前法。

前方去牛膝、钩藤、代赭石,加野菊花 15g,黄芩 10g,栀子10g4 剂。

三诊;7 25 日。头痛明显好转,神志较清,知饥,每餐能食 12 两米饭。脉亦较前缓和,但二便艰难。舌苔黄中央灰黑。仍用前法。

四诊;7 28 日。嗜睡、鼾声均减,大便通,小便仍不畅。苔黄腻,痰涎仍多,脉弦滑。治拟涤痰开窍,活血化瘀,通利二便。黄连温胆汤加味。

处方∶黄连 3g 陈皮 10g 半夏 10g 茯苓 15g 枳壳 10g 天竺黄 6g 石菖蒲 10g郁金 10g 大黄 10g丹皮 10g丹参 15g白花蛇舌草 20g 白茅根 20g  4

抗热牛黄散 4 支,每日吞服1 支。

五诊;8 4 日。精神日渐好转,白天已不嗜睡,左侧肢体已能自行活动,但不灵活,食欲转佳,二便畅通。苔薄黄。血压 130/90mmHg。仍用前法。

上方去白花蛇舌草,加红花 10g3 剂。

随访;1981 8 25 日。患者回家后服上方药15 剂,自觉病证逐渐好转,特别是头不晕痛,饮食二便正常,但左侧肢体仍不太灵活。瘀血未尽,脉络不通,改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

处方∶黄芪 30g当归 10g川芎 10g 赤芍 15g 桃仁 10g红花 10g丹参 15g葛根 30g 地龙 10g 槐米 10g 首乌 15g

另大活络丸,每服1粒,日 2 次。

经用上方药治疗 3个月,左侧肢体逐渐灵活,半年后恢复正常。

【按语】本案属于中风之闭证。患者素体丰盛,嗜好烟酒,经常头痛头晕,痰热湿浊内阻,肝阳偏亢显然。发病前过食肥甘醇酒,助其痰热,痰火引动肝风,蒙蔽清窍,络破瘀阻,故前三诊采 用清热平肝。凉血止血.。通腑降冲之法,从而使其神志清,腑气通,血压降。后三诊涤痰开窍、通腑化瘀,嗜睡、半身不遂得以逐渐好转。终以益气活血化瘀收功。

∶大黄具有清热通下、化瘀止血的作用,西医认为能降低颅内压,故笔者对于中风之闭证常常使用,疗效较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