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温阳补肾法治愈牙痛一例 陈某,女,56岁。 初诊∶1948年10月7日。 主诉及病史;牙痛时作时止,入夜则痛尤盛,服药未效,漱水冷热人口俱痛。 诊查∶脉象虚浮,舌白苔微滑。 辨证;此虚火上升,不归其源。 治法∶予八味丸重加怀牛膝,微用蜂房以祛风,微用辽细辛以镇痛。 处方;制附片 9g肉桂 6g 枣皮12g山药12g泽泻 6g 茯苓9g丹皮 9g 怀牛膝 24g 熟地 24g 辽细辛1.5g 蜂房4.5g 2 剂 二诊∶火归其源,牙痛顿减,昨夜憩卧达旦,脉较有力。上方去辽细辛、蜂房,守方服药 3 剂。 三诊;牙痛已愈,脉微细,精神不振。拟方为丸,以善其后。 处方;制附片 24g玉桂12g枣皮 24g怀山药 24g怀牛膝 30g车前仁15g骨碎补 31g 泽泻15g 粉丹皮 15g 熟地 62g研细炼蜜为丸,早晚空腹盐汤吞服 9g。 【按语】喻嘉言曰;"导龙入海,据其窟宅而治之。"本例系肾虚,虚火上炎,火不安位所致。八味丸重加怀牛膝,以达温阳补肾和阴,引火归元之效。故二诊牙痛愈,改方为丸调固之。 十、养阴清热、活血祛瘀法治愈肌痹一例 袁某,男,34 岁。 初诊∶1975 年8月27日。 主诉及病史;1973 年 11月自觉身软无力,睡眠差,有时低烧,皮肤发痒,肌肉疼痛,走路不灵活;在某医院就诊疑为风湿性关节炎,给予抗风湿治疗,服药(西药)数月未见好转。1974 年 5 月,又发现四肢及面部皮肤发黑,四肢肌肉萎缩、疼痛、触痛明显,双下肢行走困难,蹲下起不来,双手无力,不能拿东西。四肢及肩背部出现很多淡红色疹子,皮肤瘙痒难忍,后到某医学院作全面检查,确诊为皮肌炎。给予强的松、油剂青霉素、环磷酰胺和丙酸睾丸酮等治疗数月,自觉稍有缓解。1975年 3 月上述症状再次加重。 诊查∶目前皮肤瘙痒更剧,肌肉疼痛难忍,全身无力,活动困难。 辨证∶为阴虚内热,气滞血瘀。 治法;以养阴清热,活血祛瘀,兼顾肝脾肾为治则(停用西药)。 处方∶生地15g 玄参12g 麦冬 9g 丹皮 9g 黄柏 9g 赤白芍各 9g 女贞子 9g旱莲草 9g 茯苓 9g 丹参 24g 红花 3g 姜黄 9g 鸡血藤 24g 甘草 6g 二诊;上方药共服1 个月余,自觉肌肉疼痛减轻,体力有一定恢复。皮肤仍瘙痒,睡眠仍差,但皮肤无新疹出现。调整处方如下。 处方∶生地15g 玄参 15g 麦冬 15g 丹皮15g 赤白芍各 15g 丹参 24g 鸡血藤 24g 姜黄 9g 黄柏 9g 红花 3g 地肤子 31g 银花藤 24g 苡仁 24g 外洗方∶蛇床子3lg 苦参 62g 芒硝12g白矾 31g 地肤子31g 千里光 31g三诊;以上方药治疗共 2 个月余,皮肤逐渐变润,色素沉着及皮疹明显减退。仅双肩还有散在皮疹。患者自觉皮肤瘙痒明显好转,肌肉仅在作较剧烈活动时感轻微疼痛,体重增加。为进一步巩固疗效,在原方中加制首乌 31g,黄精 31g,玉竹 31g 继续治疗。 患者共住院治疗 7 个月余,查体外观无特殊。自觉无明显不适,体重由入院时 48kg 增加至 52kg,体温正常。于1976 年 4 月 10 日基本痊愈出院,并带原方出院继续巩固治疗,现已随访 3 年病无复发。 【按语】本例即属本虚(血虚)标实之证,因久病不愈必损及脾肾,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故以养阴清热 、活血化瘀兼顾肝脾肾之治法,获得较好疗效。 【编者评注】《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肌痹虽有肌肉疼痛,但有时常兼见皮疹、变色、肌肉无力,甚至大肉削陷,与一般痹证有所不同。此例临床表现以皮疹、肉削为主。傅老先生抓住主证及"脾痹者,四肢解堕"这一病机,辨证为阴虚血热,肝脾肾双虚,甚为精当。经用清热凉血、滋补肝肾而取得良好效果,肌肉疼痛亦随之而解。推而广之,凡肌痹(皮肌炎)出现类似病证者,用此法治之常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