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滋肾清心治愈经行口糜一例 周某,女,29岁。 初诊∶1983年12月6日。 主诉及病史∶自1981年流产后,每逢经期即发口腔溃烂疼痛。平时每于操劳后易发,发作时常伴口渴、心烦、多梦;月经周期尚准,经量偏多,经色正常,经期腰痛明显,无腹痛。每次经潮后溃面慢慢开始愈合。曾多次就医,服中西药效果不显。 诊查∶末次月经于今日来潮,开始量少,观舌上有散在大小不等的溃面,口腔充血,小便黄,咽红、喉痛,大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细稍数。 辨证∶此乃水亏火旺。 治法;治宜滋肾水、清心火。 处方∶生地20g玄参15g麦冬15g青盐1g白芍12g甘草4.5g乌梅4个丹参15g桑椹子15g地龙15g 二诊;12月13日。服上方药5剂,口腔糜烂明显好转,经行4天,口腔溃烂已基本愈合,月经量亦较前减少。舌红,苔薄,脉细。 继服上方药。 三诊;1984年1月10日。末次月经1月5日来潮,现已干净,这次经期未再发生口腔糜烂,但仍感心烦,口渴,咽痛。舌脉同前。嘱其继服上方药。以后随访几个周期,再未发生口糜,余症亦均痊可。 【按语】舌乃心之苗,经期阴血下注,肾水即亏,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偏亢,火性上炎,遂发口糜。肾水不足,其府失养,故腰酸痛;虚火在上,故心烦,口渴多梦;每于操劳复发,劳则伤肾耗精,思虑耗及心阴,阴虚火旺亦发口糜。可见此患者口糜一证,每耗血伤阴而发,虽为有火,乃虚火也;本在肾水大亏,标在心火过旺,治宜滋肾水,清心火,引火下行。方中重用生地配玄参、桑椹滋肾壮水,白芍养血敛阴,麦冬养心阴,水足而火自灭。丹参苦微寒,能活血,清血热除烦满,入心经,补心气,于大队养阴药中辅以丹参,补中有行,而行不伤正。青盐咸寒,本草谓其治齿舌出血,助水脏而益精气。乌梅酸温平涩,明代缪希雍谓其"味酸能敛浮热…治虚火上炎,津液不足,酸能敛虚火,化津液。"生甘草清热解毒,又有降火止痛之功,配合治疗口腔糜烂,屡治屡效。地龙咸寒无毒,本草记有治唯喉痹;缪希雍谓其大寒能祛热邪,除大热,成能主下走,对口糜兼有咽红喉痛者用之神妙。服上方药两个周期,经行口糜痊愈。 三、滋水涵木、平肝熄风法治愈经行头痛一例 杨某,女,48岁。 初诊∶1985年4月5日。 主诉及病史∶经期、经后头痛复发3个月。患者7年前曾患经行头痛,痛甚时不能起床,曾到我院就诊,服黄老中药5剂,至今7年未发。近几个月因家务劳累,又复发经期、经后头痛,以巅顶为甚,胀痛为主,痛甚时头昏目眩,伴经期提前,有时半个月一潮,有时20天一潮;经行7~8天干净,量多,色红,用纸2刀余;经期经后左上下肢筋骨酸痛;素带下量多,色淡黄,质稠;口干口苦喜饮,小便黄,纳可。 诊查;形体消瘦,颜面潮红,血压100/70mmHg。末次月经3月22日。舌尖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细数。 辨证∶此乃精血不足,肝阳上扰。 治法∶治拟滋水涵木,平肝熄风。 处方;生熟地各30g白芍15g枸杞15g钩藤10g石决明30g丹参15g莲须10g黄柏10g丹皮10g木瓜10g麦冬15g桑叶10g 二诊∶5月10日。服上方药10余剂,这次月经4月18日来潮,头痛明显减轻;月经量稍多,用纸2刀;白带量减少,余症均较前减轻。舌尖稍红,苔薄,脉细数。 继服上方药善后。 【按语】头为诸阳之会,厥阴肝经会于巅顶。头痛一症,非外来之邪即肝胆之风阳上扰。肝内寄相火,得真水以涵濡。患者近绝经之年,肝肾虚馁,木少滋荣,每经行经后经血外泄,肝肾精血骤虚,肝木失濡养,复夹相火上踞高巅而致头痛。肝肾阴亏则相火妄动,迫血妄行则月经提前、量多、色红。生熟地同用,既补肾精壮肾水,又泻水中之火,以治其本。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潜阳熄风、清热明目,为凉肝镇肝之要药;白芍柔肝,枸杞养肝肾,丹皮清血分伏火,木瓜柔筋,莲须、黄柏清下焦湿热治带下;妙在用桑叶一味,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取桑叶味轻去巅顶之风,又有凉肝之功。观全方用药可谓平淡无奇,重在滋肾阴之不足,潜浮阳之有余,处方结构严谨,选药精当,故收效甚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