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绳武,字武嗣,1914年生,湖北黄陂县人。教授。出生于世代业医门第,髫龄即读医书,1935年毕业于湖北国医专科学校,以优异成绩名列全班之冠,深得老师青睐,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国医医药校刊编辑,后返乡悬壶,屡起沉疴,于是医名远播,求治者踵趾相接。 新中国成立后,先任教于湖北中医进修学校,1958年转湖北中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历任诊断教研组组长、内科病房总负责医生、妇科主任、副院长等职。曾讲授中医诊断学、医古文、内科学、《内经》、妇科学、药物学等课。1979年被授予中医教授职称,并当选为湖北省五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中医妇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湖北省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西医结合会湖北省分会名誉理事等职。 黄氏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50余年,学识渊博,精于《素问》,旁及金、元、明、清诸家之学,既善读书,尤重临床,勇于创新,不落前人窠臼,辨证精当,处方灵活,自成风格,擅于内、外、妇、儿、皮肤等科,特别是内、妇二科,造诣尤深,在妇科方面尤有独到之处。 主要著作和论文有;1979年主编《中医妇科学》(全国高等院校教材),1980年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分卷,1985年撰著《傅青主女科评注》。 一、滋阴清热止血治愈经行吐衄一例 王某,女,39岁。 初诊∶1983年10月28日。 主诉及病史∶近2年来,鼻腔、牙龈经常出血,或交错出现,或同时发生。经期则衄血加重,几乎每天都有,色鲜红,量多。平时经量一贯偏多,自觉衄血后月经量更多,每次用纸3刀余,经行7~8天干净,色红,有小血块。查血小板6万mm³,血红蛋白6.2g%,红细胞216万/mm3。两年来曾先后在耳、鼻、喉、口腔、内科治疗,均无明显效果,且病情愈益加重。 诊查;面部虚浮,四肢乏力,面色胱白,腰酸,口干苦,尿黄,饮食一般,有时烦躁,舌质红、苔薄黄欠润,脉细稍数。 辨证;此乃阴虚火旺,迫血妄行。 治法;治拟滋肾清热止血。 处方∶生熟地各30g青盐1g玄参15g阿胶15g旱莲草30g制首乌15g炒栀子10g丹皮10g骨碎补10g 二诊∶11月11日。服药后诸症悉减,月经于11月4日来潮,此次经期仅衄血一次,量少,但经量仍较多,用纸2刀余,经后两少腹作胀。非经期衄血次数亦明显减少。舌质略红,苔薄微黄,脉细数。上方加白芍15g继服。 三诊;12月20日。服上方药20余剂,月经干12月6日来潮,经量中等,用纸近2刀,未再发生鼻衄、齿衄,但仍感口干,纳食不香,小便微黄。舌略红,苔薄,脉细。复查血小板9.6万mm³,血红蛋白10g%,继服上方药,加黄芩炭10g善后。 【按语】丹溪云∶"血无火不升。"世人治衄血者皆以清热降火为法。此患者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中医症见舌红、苔黄、口干、尿黄,乃一派热象。然火非实火,乃虚火也。衄血起于肾水不足,一则肾虚失于潜藏,经量多;一则水亏,龙雷无制火性炎上,血亦随之上溢而衄,此例只宜清火止血,不宜引之下行,否则必致月经更多。结合脉证治宜滋肾为主,清热止血为辅。方中生熟地、首乌、阿胶滋养肾精,取其大补精血治本。旱莲草、玄参养阴清热,青盐降肾火止齿衄,栀子、丹皮清三焦之热,除血分伏火。不用川牛膝,因其经量多,若降火引血下行与此不利。妙在用骨碎补一味,本品苦温治骨病,齿乃骨之余,借此配青盐止齿衄,又制栀子、丹皮之苦寒;肾乃水火之脏,滋水须兼补火,才不致死水一潭。药后衄血明显减轻,因两少腹胀痛,故加白芍柔肝止痛,又敛阴止血,再进药20余剂而衄血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