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松:中医经典中的''''安眠大法''''

 松静空空 2018-04-16

失眠,《伤寒论》称其为“不得眠”、“不得卧”,其证情轻者难以入寐,或眠睡时间较短,重者整夜不眠。

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心悸、头痛、眩晕、健忘等症同时出现。

那么《伤寒论》中对此证是如何分型治疗的呢?

本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谷松院长为你解答。

临床上失眠证多由情志所伤,劳逸失调,病后体虚,阴虚火旺,心失所养.肾阴亏虚等所致。

而《伤寒论》所载多因误治所致,其病机涉及热扰胸膈、内热炽盛、阴虚火旺、胃津亏损、阴血亏虚以及阴盛阳脱等方面,兹分述如下。


1.热扰胸隔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本条所言“不得眠”,是经攻邪三法后。

表里实邪已去,唯余热未尽,留扰于胸隔,心神为余热所扰而致。


正如成无己所说:“发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谓之虚烦者,热也。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得发散者是也。热气伏于里者,喜睡。今热气伏于上,烦扰阳气.,故不得眠……”


本证与一般的火热证如肝火、心火、肺热等不同。

其病机为火郁而不伸,火热之邪蕴郁于胸隔。

其轻者,心中烦热,不得眠;

重者,心中烦郁至甚,反复颠倒,莫可名状。

故治疗宜“火郁发之”,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方中栀子清透郁热,且导火下行;

豆豉轻浮上行,清表宣热。

郁热得宣得散,则心神自宁,胸隔气机通畅,气血调和,不得眠诸症自除。


2.内热炽盛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本条证候原属里热证。


今误用温针强发其汗,以火济热,致使里热更炽,热扰心神,加之热伤阴血,心失所养,因而出现烦躁,惊恐.不得眠。


成无己云:“此表里有热,若加烧针,则损动阴气,故怵惕,烦躁不得眠。”

章楠谓:“……而用烧针助其邪火,故怵惕烦躁不得眠,比谵语略轻也。”


本证与热扰胸膈证虽同属热扰心神致“不得眠”,

然上证仅为余热留扰于胸膈部位,证仅见心烦失眠;

本证为邪热内盛,充斥上下

故见全身性里热症状,如壮热,多汗,口苦,口渴喜饮,惊惕烦躁,不得眠。

原文虽未出示治法及方药,但根据病情。依“随证治之”的原则,可选用白虎汤一类辛寒清热方剂治疗。


3.阴虚火旺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不得眠”有因阳热盛者,亦可见于阴虚证。

其人素体阴液亏虚,邪入少阴,易从热化,此乃肾阴先虚;

或热邪耗伤真阴,而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证候。


其形成原因,由肾阴虚而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火,心火独亢于上而致心神不安,故烦乱不得眠。

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以降火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


本证与热扰胸膈证都有心烦,不得眠,但热扰胸膈证之不得眠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津液耗损不甚,故为实证,可见舌红苔微黄,脉数之征。


本证为心肾不交,由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所为,正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为虚证,可见有咽干口燥,手足烦热,舌红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数等虚热症状。


若阴虚同时又出现水热互结者,亦有“不得眠”症。

治疗宜滋阴清热利水,方以猪苓汤,

黄连阿胶汤证与猪苓汤证之“不得眠”病机基本相同,只是后者不仅阴虚有热。

更重要是挟水气不化,水饮内停,且以此为主要表现;

而前者只是单纯的阴虚内热证,无水饮内停见证。

两者主要区别点在于小便通利与否。


4.胃津亏损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此乃太阳病发汗过多而引起的一种变证。

表证当用汗法,但应汗出适宜。

即“遍身漐漐似有汗者益佳”,若汗出过多,“如水流漓”则表证虽解,却损伤了津液,而导致胃中干燥,其主要表现为口渴.烦躁,不得眠。


这里“不得眠”产生的机理,正如方有执所说:“不得眠者,胃为阴,干则不足.不足则不和,不和所以不得眠也。”

《素问》“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本证“不得眠”往往见于大汗出等津伤之后,此为与其他“不得眠”之鉴别要点。

对此仲景未提出方药治疗,但指出渴欲饮水,乃饮水自救之故。

但此时胃津亏少,胃气不足,多饮则易造成胃中停饮之患,

所以少量频服水浆,令胃气调和,为其治疗方法,待胃津恢复则诸症自解。


5.阴血亏虚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素患衄血,阴血已伤,纵有表证,也应顾及其素虚之体,不可任意大汗,

或单纯辛温发汗,而更伤其阴血,此夺血者勿汗也。


如若单纯发汗,则重伤阴血,心神失养,故见“不得眠”。

本证为仲景于汗法禁忌证中提出,其“不得眠”为误汗后之变证,

同时还可见有额部下陷,筋脉拘急,双目直视等阴血大亏之征。


仲景虽未出示方药,然临证可本辨证论治精神,酌情选用滋阴补血类方药治疗。


6.阴盛阳脱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本应“但欲寐”,本条反见“烦躁不得卧寐”,

乃少阴阳气大衰,阴寒盛极,正不胜邪.阳气浮越,阴阳离绝之征兆,为少阴病危候。


正如喻嘉言谓:“……至五六日下利有加,复烦躁不得卧寐,非外邪至此转增。

正少阴肾中真阳扰乱,顷刻奔散,即温之亦无及,故主死证也。”


本证“不得卧寐”为阴盛阳脱之次症。

其主症可见有“身大热,反欲得衣”,面赤如妆,冷汗出,下利清谷,手足逆冷等症。

然临证纵有一线生机.必施以救治,可急投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失眠一症总由心神被扰所致。

《伤寒论》中以邪热及阴亏为患者居多,因此在治疗中以清热及滋阴为主:

证属实热者当直清其热;

阴虚内热者宜滋阴清热;

阴血亏虚者应滋阴养血;

若仅为胃津不足,则“少少与饮之”即可;

若属阴盛阳脱所致者,尚须回阳救逆。

这些治法在实践中颇为实用,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辨证论治精神。


失眠一症总由心神被扰所致。本文分证型论述其治疗之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