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应秋医案(五)

 一个大树 2021-12-21

八、温补心阳法治愈胸痹一例

王某,男,54 岁。初诊∶1974715 日。

主诉及病史;7 1 日起突觉胸骨及心前区闷胀,并伴压榨性疼痛。面色苍白,冷汗时出。经某医院检查,诊为心绞痛,住院治疗 10 天,绞痛愈来愈频,医生嘱服中药,特来诊治。

诊查;肢体怠惰;脉沉细而弦,时或间息;舌质胖嫩无苔;手足厥冷,绞痛时必出冷汗,汗出则寒栗不禁,心悸难安,气短身乏。

辨证∶此为阳气衰竭,心失温煦。

治法∶宜温补心阳,用《金匮》人参汤加味主之。

处方∶白人参15g 炙甘草 15g干姜 9g 炒白术 15g|附片 9g 五灵脂 9g 山楂 9g 乳香 3g 降香 9g

药煎成去滓,冲入米醋一匙,乘热服。

二诊719 日。上方药连服3 剂,绞痛未发。面色较红润,表情亦很活跃,与 3天前相比判若两人。自诉除胸闷、身乏外,无其他异常。脉虽仍沉细,但已不间歇。舌质涨淡。食欲仍差,两手已不凉,惟两膝以下尚有冷感。心阳已渐恢复,脾肾之阳犹待温补。守方出入续进。

处方∶白人参 15g 炙甘草 15g 干姜 9g 炒白术 15g 川附片 9g 肉桂 3g 全当归 9g 山楂 9g 陈皮 6g 赤芍 12g

嘱其浓煎连服 10剂。10 剂药服完后,心绞痛痊愈。

【按语】参、草 、姜、术,是人参汤原方,有温补心阳的作用。但据患者病情来看,恐嫌其药力不足,因加川 附片 10g,使之寓《伤寒论》治少阴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的"四逆汤"之意,同时附片与人参相伍,是《世医得效方》治阳气暴脱的有效方剂;附片与白术、炙草相配,又是《金匮》所引治卒暴心痛,脉微气弱、身寒自汗的"近效术附汤"。三方配合,用 以急救心胸中 阳气。本病患者"标本俱急",故须标本两图,于急救心阳的基础上,再配以"独行散"(《证治准绳》方。五灵脂二两,研细末,温酒调服二钱,治产后血晕、冲心闷绝)、"独采散"(《医宗金鉴》方,南山楂一两,清水煎,童便砂糖和服,治产后心腹绞痛,血球心窍,不省人事)诸法,急止其痛。两方都是活血定痛之效验方。乳香、降香通行十二经,具有活血伸筋作用,与五灵脂、山楂配合,能迅速止痛。

九、豨莶至阳汤和豨莶至阴汤分别治愈中风两例

例一严某,男,56岁。初诊∶1975116日。

主诉及病史;先患头晕,继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白唇暗,口角流涎,左半身瘫痪,四肢不温,口眼歪斜。先送具医院救治,不见好转,转送稷山具医院扎,头皮针,经两 日针刺,牙关松动,仍呈半昏迷状态,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诊断为脑出血(内囊出血),医院病房请会诊。

诊查∶脉浮而弦,舌淡苔薄。

辨证∶元阳虚损,盛阴闭塞清窍之候。

治法∶先用辛温开窍法,以细辛 3g 煎汤化丹苏合香丸 3g灌服,3 小时内灌 2 次。下午三点钟左右,患者逐渐清醒,并有饥饿感。随即疏豨签至阳汤。

处方∶黄芪 9g 天南星 6g 白附子 6g 九制豨签草 30g 川附片 9g 川芎 3g 红花 6g 细辛 1.5g 防风 6g 牛膝 6g 僵蚕 3g 苏木 6g

以其阳虚诸症颇著,而又偏于左半身,便在原方中加重附片、红花的用量,连续进药11 剂,患者基本恢复正常,惟行动时左侧尚有沉滞感而已。

例二 陈某,男,50 岁。初诊;1973 214 日。

主诉及病史20 天前,睡觉醒来即觉四肢失灵,不能转侧,旋即口角歪斜,说话费劲,发音不清,自觉舌倡,右半侧呈弛缓性瘫痪。经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住院半月 ,疗效不显。嘱服中药治疗,因来求治。

诊查∶脉弦细而数,舌质红,苔薄少津。胸闷心烦,咽干思饮,小便色深。

辨证;阴虚热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之候。

治法∶即疏豨签至阴汤加减。

处方∶制豨签 30g干地黄 9g 盐知母 12g 当归 3g 枸杞子 9g 炒赤芍 12g龟板 6g 牛膝 6g 甘菊花 9g 郁金 9g 丹参 9g 连翘 9g 栀子 9g 花粉 9g 3

服上方药 3 剂后,烦热退,语言清,口角歪斜也有改善。心经之热已退,而经筋中所滞之血热尚未清彻。复于方中去连翘、栀子,加橘络 3g,广地龙 3g。连进药 7 剂,瘫痪康复,手足运动正常。惟舌质尚红,脉仍弦细。阴虚尚待继续滋养,改用六味地黄丸,续服药 10 剂,完全康复。

【按语】中风证,乃风、痨、臌、膈四大病之一,比较难治。从《金匮要略》提出"邪在于络""邪在于经""邪在于腑""邪入于脏"的论点之后,后代医家论中风,无不以中经、中络、中腑、中脏来辨治,至于其证阴阳虚实究竞如何,则少有论及。余结合临床所见,认为阴虚与阳虚实为中风辨证之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中风属于阳虚者,因虚阳不能适应寒冷气候之变化,故常发作于秋冬;属于阴虚者,因阴精亏损不能适应天气之发越,故常发作于春夏。

在辨识阴虚、阳虚两大证时,尤当分辨阳虚证有阴盛、有阴不盛者;阴虚证有阳盛、有阳不盛者。阴盛者,症见寒冷,应治以重热,阴不感者,症见寒燥,应治以温润。阳盛者,症见燥执,应治以凉润;阳不盛者,症见虚燥,应治以温润。大抵治疗阳虚,药取其气,气重在辛;治疗阴虚,药取其味,味重在酸。而总须重佐之以活血。因为阳虚血必凝,不活血无以拨其机;阴虚血必滞,不活血无以通其经。这是治中风最要紧处。

制豨签至阳汤,以治中风的阳虚证。

方药∶九制豨签草 30g 黄芪 9g 天南星 6g 白附子 6g 川芎 3g 红花 3g 细辛 1.5g 防风6g 牛膝 6g 僵蚕 3g 苏木 6g 川附片 6g

制稀签至阴汤,以治中风的阴虚证。

方药∶制豨签 30g 干地黄 9g 盐知母 12g 当归9g 枸杞子 9g 炒赤芍12g 龟板 6g 牛膝 6g 甘菊花 9g 郁金 9g 丹参 9g黄柏 3g

临床应用,只要对症下药,每获捷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