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辨证治愈视瞻昏渺两例 例一程某,女,26岁。 初诊∶1983年9月。 主诉及病史;两目眵多,视力减退,视物昏渺不清,久视头目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胁痛,烦躁易怒。经省眼病防治所确诊为"白点状视网膜炎"。 诊查∶面色黄赤,两目外观正常,目眵多,口唇红,舌质赤,苔黄微干,脉弦细数。 辨证∶证系七情郁结,气滞血瘀,精气不能上注于目;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肝之目窍脉络损伤;故酿成视瞻昏渺。 治法∶宜首服清肝明目之剂,继用调肝理脾之品,佐以活络明目之剂。 处方;栀子15g黄连15g生地20g车前20g蒲公英50g草决明30g菊花20g蝉蜕15g蒺藜20g木贼20g茺蔚子20g甘草10g 水煎服,1剂两煎,取汁300ml,早、晚2次温服。守方服药10剂。 二诊;目眵减少,视力有恢复,久视目疼已愈,口苦咽干头晕等诸症除。前方加减再服药10剂。 处方∶菊花20g蝉蜕15g蒲公英50g草决明30g蒺藜20g青箱子20g木贼20g茺蔚子20g黄连10g甘草10g 服法同前。 三诊;诸症均愈,经省眼病防治所复查;白点状病灶减少、视力较前恢复,视物如常。改用消遥汤加减,调和肝脾,助气血生化,运精于目而善后。 处方;当归20g白芍20g白术20g茯苓20g柴胡15g蝉蜕15g蒺藜20g草决明30g青箱子20g茺蔚子20g木贼20g生甘草10g 再服药10剂病痊愈。至今未复发。 【按语】视瞻昏渺,久之可导致青盲。本病属慢性眼病,多虚或虚实相兼,其因不外肝肾精血亏极,精不上荣;或心营亏损,神气耗散;或脾不化精微,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本案乃虚实相兼,治有先后,首则清肝明目,泻肝火而治标实;继则调理肝脾佐以明目,补脏之虚而治本。前后服药共30剂病愈。 例二宋某,女,33岁。 初诊∶1983年6月。 主诉及病史∶发病半年之久,右眼视力减退至0.1,眼球充血,视物昏花、变形、模糊不清,头晕易怒,经期头目痛。 诊查;颜面黄赤,舌红工苔白微腻,脉弦细数。经省眼病防治所确诊为"右眼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有高血压史。 辨证∶证属平素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久之脉络失和、血脉阻滞、精不荣目。"精脱者,目不明",故形成视瞻昏渺证。 治法;治拟滋附阴潜阳,平肝明目之剂。 处方∶菊花20g白芍20g玄参25g怀牛膝20g草决明30g钩藤20g石决明50g蝉蜕15g蒺藜20g青箱子20g木贼20g茺蔚子20g黄连15g蒲公英50g甘草10g 水煎服,1剂两煎,取汁250ml,早、晚各服1次。连服药5剂。 二诊;视力有所恢复,眼球充血退尽,诸症减,脉弦细不数。此系阳平阴生,脉络渐畅,阴精欲注于目之兆。守前方再服药10剂。 三诊∶视力又复,近处视物清晰,无变形感,头晕除。此系眼目脉络调和。前方去怀牛膝、黄连、玄参,再服药10剂。 四诊∶视力恢复到0.8,正值经期,腹胀,复因暴怒而头目痛甚。此系怒气引动肝阳,肝郁乘脾,肝脾不调,运精不及,为防目盲再发,改拟逍遥汤加减,调理肝脾,佐以清肝明目之品以巩固疗效。 处方∶当归20g白芍20g茯苓20g柴胡15g白术20g香附20g菊花20g蝉蜕15g钩藤20g草决明30g木贼20g生草10g 水煎服同前法,1日1剂,连服1周。 五诊;诸症消失,为善后再服前方药5剂。半年后追访,病未复发。 【按语】本例系本虚标实之视瞻昏渺证。虚者,肝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精不荣目,故见视物昏花、经期头目痛、脉弦细等。实者,肝阳上亢,阴阳不调,血脉阻滞,故见眼球充血、头晕易怒、脉数等。故治拟滋阴潜阳、平肝明目之剂。方中白芍、玄参、石决明、蒺藜、钩藤滋阴潜阳,乃平肝必用之品;草决明、青箱子、木贼、蝉蜕,乃明目必用之品;茺蔚子去瘀生新而明目;牛膝活血逐瘀;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黄连清热明目;最后用逍遥汤加减善后,以调和肝脾、畅理气机、助气血生化、运精于目,防病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