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书章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四、补肾纳气、止咳定喘法治愈哮喘一例

赵某,女,30岁。

初诊1980104日。

主诉及病史∶咳嗽喘息,痰鸣有声已近4年,多发于冬春两季。近来平均每月发作2次,曾多方治疗,未得显效。今逢气候乍寒。病情加重,呼多吸少,气急不得平卧,咳嗽汗出,便溏溲黄,不思纳谷

诊查;舌质红、苔薄腻,脉象虚数,两尺微弱。喘不得卧,汗出便潇,当属肺虚;舌红苔薄,脉虚数。

辨证∶系属阴亏,肾阴亏虚,肾不纳气。此乃肺虚及肾之虚喘。

治法∶治宜补肾纳气,止咳定喘。

处方∶冬虫草5g沙参15g枸杞15g石斛15g川贝10g桑皮15g百合15g冬花10g

2次温服,3剂。

二诊;药后喘息已平,睡眠安适,但仍咳嗽汗出。病有转机,守前方继进药4剂。

三诊∶药后咳嗽已止而能平卧,虚汗已收,二便正常,但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仍虚数。此阴虚之象,再拟滋阴止,咳平喘为治。

处方∶冬虫草5g沙参15g枸杞15g石斛15g知母15g川贝10g百合15g桑皮15g麦冬15g水煎2次温服,3剂。

四诊;I喘平、咳上、汁收、呼吸均匀。古象正常,脉象沉缓。改用丸剂缓补,巩固疗效。综合前方。继予补肾纳气、止上咳定喘之剂。

处方∶冬虫草5g沙参15g枸杞15g石斛15g知母15g川贝15g桑皮15g百合15g麦冬15g冬花10g茯苓15g天冬15g

共为细面,蜜丸10g重,日服2次,每次1丸。服丸药3周后已如常人。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肾虚作喘之证,乃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而为病。本例哮喘,病久体虚,喘不得卧,咳而汗出,为肺虚及肾之虚喘。肾为气之根,下元不固,失于摄纳,故拟补肾纳气、止咳定喘为治。药后病有转机,但见五心烦热之阴虚象,又在原法中加滋阴之品收效。盖后改用丸,剂缓补,使肾气,得以固藏,而哮喘自平。

五、自拟五苓连贝饮治愈顿咳一例

吴某,女,4岁。

初诊1952119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于2周前始咳喊流涕,时有微热,近来逐渐加重。咳时面赤握拳,舌向外伸,弯腰曲背,涕泪交流,一经发作,连续不断,吸气喉中吼声,每日顿咳10余次,夜间尤为频繁,咳后吐出粘稠痰涎而告停息。

诊查∶舌苔薄腻,脉来滑数。

辨证∶此属肺系受感,痰湿渍肺,气道壅遏之顿咳证。

治法∶法宜降湿浊、化痰涎、利气养肺,自拟五苓连贝饮施治。

处方;白术7g泽泻7g猪苓5g茯苓10g桂枝5g黄连5g川贝5g水煎徐服,服时加白糖少许,给药1周。

复诊126日。服药1周后顿咳次数大减,咳时痉挛缓解,吸气吼声消失。苔腻略存,脉转沉滑。湿浊已降,痰涩减少,气道已通。既见转机,守法再进。依前方继服药1周,顿咳已告痊愈。

【按语】小儿顿咳,乃因外染时邪、肺卫受感、肺失清肃、湿浊阻滞气道、气道不利所致。痰湿渍肺,气道壅遏,故而痉挛性咳嗽,间歇发作。本案治法,降湿浊,化痰涎,利气养肺。独取一方,自拟五苓连贝饮徐服,方用白术、泽泻、桂枝、猪芩,茯苓疏利肺中之湿痰,涤除肺卫之浊涎,而使气道通畅;川贝止咳,黄连清肺系之余热,共治2周即愈。五苓连贝饮屡用多效,实乃顿咳之良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