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佩衡医案(四)

 一个大树 2021-12-21

七、回阳饮治愈厥阴证一例

海某,女,19岁。

初诊195913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行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抢救后,突然高热40℃以上。经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治疗,数日后体温降低,但神识昏馈,呼吸困难,白细胞高达2万以上。因病情危重,不敢搬动,故未做X线检查。当时西医未做明确诊断,继续以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并配合输液及吸入氧气,均未效。延某医则投以麻杏石甘汤1剂,病情更趋险峻,乃延余诊视。

诊查∶患者神志不清,面唇青紫灰暗,舌质青乌,鼻翼扑扑煽动;呼吸忽起忽落,似潮水往复;十指连甲青乌;脉弦硬而紧,按之无力而空。

辨证∶盖此病已入厥阴,肝肾之阴气内盛,非传经病,系真脏病,心肾之阳衰弱已极,下焦之真阳不升,上焦之阴邪不降,一线残阳将绝,已现衰脱之象,危殆费治。

治法∶唯有扶阳抑阴,强心固肾,尽力枪救垂危。主以大剂回阳饮(即四逆汤加肉桂).处方∶附片150g干姜50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甘草20g

因附片需要先煨三四小时,方能煨透无毒,故让患者先服上肉桂泡水,以强心急救之。并预告病家,服此方药后可能有呕吐反应,如呕吐之后喉间痰声不响,气不喘促,舌色转红,尚有一线生机。若不如此,则为难治。

二诊;昨日服上方药后果如余言,呕涎痰后已见转机,神识较前清醒,嗜无神,已能缓慢回答询问,可以吃流汁,舌尖已见淡红色,舌苔白滑厚腻,口唇青紫较退,两颊紫红,鼻翼不再煽动,呼吸仍困难,但已不再起伏如潮,开始咳嗽,咯大量脓痰。脉仍弦滑而紧,按之而空。衰脱危候大为减轻,仍以扶阳温化主之。

处方∶附片150g干姜50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半夏10g茯苓20g甘草8g

三诊;神志清醒,语音清楚,面颊微转润红,指甲唇舌青紫已退十之八九,鼻头、目眶微青,午后潮热,喘咳气短,咯大量脓痰,惟喉间时有痰阻,脉弦滑。病情已转危为安,再以上方加减主之。

处方∶附片200g干姜100g茯苓30g橘红10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公丁香5g法夏10g甘草8g细辛5g

四诊∶面颊微红润,口唇、舌质青紫已退,呼吸渐趋平稳,午后潮热已退,咳嗽、咯脓痰稍减少,胃气已开,能进食,人事言语已近常态,脉转和缓。大便溏泄,系病除之兆。夜卧多梦,系阳不胜阴,邪阴扰乱,神驰不宁所致。大病初退,坎阳尚虚,寒温邪阴未净,再以扶阳温化主之。连服药三四剂可望康复!

此时患者情况好转,可以搬动,经X线检查发现双肺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洞,内容物已大半排空。,血液细菌培养报告;检出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西医最后诊断为"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急性严重型肺脓疡"

处方∶附片150g干姜50g广陈皮8g炙麻茸8g杏仁8g(捣)

连服上方药4剂,一周后诊视,患者喜笑言谈自如,精神、饮食业已恢复,病状若失,至此痊愈。

【按语】病至危笃之时,处方用药非大剂不能奉效。因此,处方用药应当随其病变而有所不同。惟临床辨证,务须察明阴、表里、虚实、寒热,然后再针对证候之实据而下药。只要诊断确切,方药对证,药量充足,即能克敌制胜,转危为安。古有"病大药大,病毒药毒"之说,故面临危重证候勿须畏惧药毒而改投以轻剂。否则,杯水车薪,敷衍塞责,贻误病机,则危殆难挽矣。

八、四逆茵陈五苓散为主治愈阴痒一例

方某,男,28岁,未婚。

主诉及病史;患者肝脾肿大,全身发黄已8年,曾先后住某医院及省、市级医院治疗,效果不显著。继而出现腹水肿胀,腹围达98cm,黄疸指数高达100单位。经军区某医院剖腹探查,取肝脏活体组织做病理检验,证实为"胆汁性肝硬化"。遂于19597月由市级某医院转来中医学院门诊部就诊。

诊查∶病体羸瘦,面色黄暗晦滞无光,巩膜深度黄染,周身皮肤亦呈深暗黄色,干枯瘙痒而留有抓痕。精神倦怠,声低息短,少气懒言,不思食,不渴饮。小便短少,色深黄如浓茶;腹大膨胀,四肢瘦削,颜面及足跗以下浮肿;两胁疼痛,尤以肝区为甚。扪之,肝肿大于右肋沿下约二横指,脾肿大于左肋沿下约三横指。脉沉取弦劲而紧,舌苔白滑厚腻而带黄色,少津。

辨证∶因阳虚水寒,肝气郁结不得温升,脾虚失其运化,湿浊阻遏中焦,胆液失其顺降,溢于肌肤,故全身发黄。阳虚则湿从寒化,水湿之邪泛滥干内,脾阳失其运化,日久则成为腹水肿胀之证。肤色黄暗不鲜,似阴黄之象。此病即所谓""

治法;法当扶阳抑阴,疏肝利胆,健脾除湿。以四逆茵陈五苓散加减治之。

处方;附片100g干姜50g肉桂15g(研末,泡水兑入)吴萸15g(炒)败酱15g茵陈30g猪苓15g茯苓50g北细辛8g苍术20g甘草8g

二诊∶服上方药十余剂后,黄疸已退去十之八九,肝脾肿大已减小,小便色转清长,外肿内胀渐消,黄疸指数降至20单位;面部黄色减退,已渐现润红色;食欲增加,大便正常,精神转佳。

处方;附片150g干姜80g茵陈80g茯苓30g苡仁20g肉桂15g(研末,泡水兑入)吴萸10g白术20g桂枝尖30g甘草10g

三诊;服上方药6剂后,肝脾已不肿大,胁痛若失,小便清利如常,面脚浮肿及腹大臌胀已全消退,饮食、精神倍增,皮肤及巩膜黄染已消退。经市某医院复查,黄疸指数已降至3单位。脉象和缓,舌苔白润,厚腻苔已全退。此水湿之邪已除,元阳尚虚,再拟扶阳温化之剂调理之,促其正气早复,以图巩固效果。

处方;附片150g干姜80g砂仁15g郁金10g肉桂15g(研末,泡水兑入)苡仁30g佛手20g甘草10g

服上方药七八剂后,患者已基本恢复健康。1年后询访,肝脾肿痛及黄疸诸症均未再发作。

【按语】此证实由阳虚水寒、寒湿内滞、肝气郁结不疏所致。阳虚则水邪泛溢,肝郁则易克伐脾土,脾虚不能健运,湿从寒化而至肝脾肿大、腹水、黄疸诸证从生。余所用各方,旨在温暖肾寒,疏肝解郁,健运脾湿,化气行水。寒湿内滞之证,施以温化之剂,犹如春和日暖,冰雪消融,故能治之而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