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浚泉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1-12-21

廖浚泉,1915生,云南省昆明市人。中医主任医师。幼年家贫,7岁读书,15岁辍学。师事昆明儿科名医康诚之。1935年经中医师考试及格后,在师家襄诊,一面临证,一面继续学医。1949年独立开业。1955年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至今。1959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等职。曾任省第一医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卫生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云南分会副理事长,云南省中医研究所顾问,云南中医杂志副主编,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顾问等职。

临床擅治内科、儿科疑难大症。本《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在邪盛正衰时,喜用经方,力求抓住症结,单刀直入。对绵延波折入疾,又多采用时方周到细致,有方有守,用药慎重。

主要著作有《廖浚泉儿科医案》,《中医儿科证治经验》,并撰写论文多篇。

一、分段辨证治愈水肿一例

郭某,男,14岁。

主诉及病史;因发热伴尿少、腰痛、颜面四肢水肿,1964813日住院。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尿毒症。入院后用抗感染、利尿、降压等方法治疗18天,病情无改善,故请中医诊治。

诊查;壮热20余日,体温持续在38.539℃之间;颜面四肢俱肿,皮色光亮;腰痛;小便短少不畅,色如酱汁;喘息鼻衄,泛恶呕吐,不思饮食;全身皮肤现红色疹点,瘙痒不休,大便秘结已数日。舌苔白腻微黄,脉浮数有力近弦。

辨证;系风水夹热,三焦气道闭塞,决渎无权,湿浊阻滞,蕴于膀胱,郁久化热,病势危笃。

治法;治宜通调水道,清宣肺气,宽中化湿,利尿解毒,先拟麻杏石甘汤加味。

处方;麻黄3g生石膏12g法半夏10g厚朴6g甜葶苈6g连翘10g杏仁6g苡仁24g小红饭豆12g甘草1.5g生姜3片大枣3

二诊;服上方药2剂后,发热略减,微出汗,鼻衄,皮肤现红色疹点。此乃湿热郁火,木火上炎,邪气外达,阳络受伤。仍宗前法酌加平肝降火之品。

三诊;服上方药2剂后,鼻衄止,皮肤疹点消退,余症依旧。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拟疏凿饮加减。

处方∶羌活6g秦艽6g大腹皮6g槟榔6g茯苓皮12g川椒目3g木通10g泽泻10g商陆10g小红饭豆10g

四诊;服上方药2剂后,精神转佳,饭食增进,小便1日达1250ml,浮肿稍减。再以清热利湿,疏通水道之剂。

处方∶生石膏15g知母10g苡仁25g益元散10g黄芩6g因陈6g地骨皮12g桑皮10g大腹皮10g侧柏叶10g连翘10g厚朴6g藕节4个竹茹10g

五诊∶随症加减续服药5剂,下肢浮肿减轻,小便增多,尿色转红褐;尚潮热头痛,烦躁神疲,口干鼻衄,食少便秘,腹胀腰痛。舌苔薄白腻,脉弦数。用育阴清化法。

处方∶青蒿10g鳖甲15g白薇5g丹皮6g生地15g白茅根15g苡仁24g知母10g秦艽10g桑皮10g大腹皮10g竹茹1

六诊∶经用清宣利湿、育阴解毒诸法,水肿消去大半,小便通畅,呕吐腹胀腰痛均止,饮食增加。惟体温波动,头目眩晕,左耳痛,烦躁不安,口干唇赤,咳嗽无痰,血压150/100mmHg。舌质红,脉弦细而数。此余热不尽,营阴耗伤,虚阳上越,相火灼金;拟育阴潜阳,滋水火佐渗和利之剂,以黄连阿胶汤加味。

七诊∶服上方药2剂后,继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之品化裁,连进10余剂,诸恙大有好转,水肿十去八九,尚心慌气短,神倦消瘦,颜面潮红,肌肤不荣,大便秘。舌淡红,脉细数无力。久热不退,正气受伤,营血亏耗,阴不敛阳;治以滋阴养血,益气和营为治。方以炙甘草汤化裁。

八诊∶上方药服2剂后发热即平;再进药2剂,心慌烦躁诸症若失,神气好转,水肿全消。惟手足颤抖不能自主,头晕昏眩,口干唇红。舌淡红,脉细弦。继以滋肾养肝,益气健脾兼除湿之剂作善后调治,方用杞菊地黄汤、异功散加减,常用药物如女贞子、夏枯草、钩藤、黑芝麻、阿胶、龟板、麦冬、莲子等。

九诊∶调理20余日,诸症均愈,小便清长,肉眼未见血尿,镜检尿中红细胞极少,白细胞(+),管型(-),蛋白(+),血压正常,未见浮肿复发,于1017日出院。后门诊追踪观察8个月余,一切良好。

【按语】此例病情复杂,病势较急,其辨证施治可分三个阶段。初期∶表邪未解,水湿内蕴化热,水肿壅盛,以祛邪治标为主,采用开鬼门、洁净府兼清里热等法。方中麻黄、杏仁、苏叶等品,除能解表散邪外,且有疏宣开肺之效,此即属癖闭治法,取上窍得通、下窍始能开泄之意,故尿闭得以解除。中期;肿势渐退,但正气,耗伤,出现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诸症,经施用育阴潜阳、滋阴降火佐以渗利等标本兼顾之剂,取效甚捷。末期;水肿全部消除,而正气,尚未恢复,临床表现为气阴两虚、肝木失调征象,以扶正治本为主,而用益气,养阴、培补肝肾之剂调治而愈。由此可见,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确有效果。

关于商陆的运用;在肿症初期正实邪实胃气不衰的情况下可用,若邪实正虚用商陆,必须配用扶正健脾和胃之品。

二、温阳益肾健脾法治愈久泻一例

俞某,男,6个月。

主诉及病史;因腹泻蛋花样便12天,19721219日入院。经检查,诊断为单纯性消化不良并脱水。经治疗效不显,病情日渐危重,遂请余紧急会诊。

诊查∶患儿腹泻已13天,近日腹泻加重,次数不分,体温38℃,无涕泪,弄舌,烦躁不安,口渴饮水,小便不利,面色白,山根筋青,目眶凹降,睡卧露睛。舌苔白腻,脉细数无力。

辨证∶久泻脾阳下陷,又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病邪已入少阴,有阴盛格阳之势,病已沉重。

治法∶亟宜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处方∶川附片15g(开水先煨)干姜5g葱白2寸(后下)

水煎3次,汤成;将童便30ml、猪胆汁6ml炖温加入;分成6次服。

二诊;1221日。服中药后各症减轻,体温降至正常,昨夜大便次数减少,汗多。舌淡红苔薄白,指纹微青,脉细弱。系脾阳大虚,运化失职,治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处方∶川附片15g炮姜3g白术10g公丁香1.5g茯苓12g甘草1.5g党参10g诃子肉3g上肉桂2.5g浮小麦12g大枣2

三诊;1222日。昨日腹泻4次,夜间3次,患儿仍口渴饮水,舌质淡白,指纹微青,脉细弱。病属邪陷三阳,泻久津液大伤。

处方∶朝鲜白参6g川附片15g炮姜3g甘草1.5g苍术10g苡仁10g上肉桂1.5g公丁香1.5g诃子肉3g乌梅丸1丸(分6次调服)

四诊1223日。今早10时以后未解大便,小便增多,有汗,面白筋青,舌淡白。病势好转,仍守前法损益之。

处方∶朝鲜白参6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1.5g砂仁3g莲子10g川附片15g炮姜3g苡仁10g炒麦芽10g大枣2

五诊;1226日。服药2剂后,腹泻日仅2次,其色黑绿有不消化物;仍自汗口渴,面黄筋青,舌白。系脾元未复,消化不良,津液受伤。以附子理中汤加黄芪12g、肉桂1.5g、砂仁3g、诃子肉3g、扁豆10g、浮小麦12g、大枣3枚等加减出入为方,缓缓调理,连服5剂。

六诊197313日。近日大便每日1次,为半干半稀状,手足发凉,形瘦,性情焦躁。乃病后脾元虚,肝木侮十之象。

处方;苏条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1.5g银柴胡6g杭芍6g陈皮3g扁豆12g浮小麦12g炮姜3g大枣3

带上方药出院调理,并嘱注意饮食,后病告痊愈。

【按语】泄泻的辨证,关键在寒热两个方面。《内经》指出;"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云;"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肠中热,则出黄如糜"。基本阐明了中医对此病的认识。张仲景对协热下利、三阴下利及霍乱篇的辨证论治,则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本病例患儿曾根据大便内发现吞噬细胞及脓液、体温升高等考虑为菌痢,用葛根苓连汤而病势转重。详审脉证,综合分析,患儿久泻次数不分。两目深陷,吸吐烦躁,已是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亟以白通加猪胆汁汤服治。童便、猪胆汁取其反佐作用,防止热药不致被阴寒所格拒,既冀达到回阳救脱目的,又有降逆止呕、除烦生津之功,且能交通心肾之阴,滋补真阴。继以温中健脾、益气生津、收敛止泻而获痊愈,足见儿科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