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日兴医案(二)

 一个大树 2021-12-21

三、五苓散加味治愈水逆一例

胡某,女,28岁。

初诊198193日。

主诉及病史;91日傍晚起即感少腹胀痛,左侧为甚,并伴同侧腰胀,继而尿频、小便短赤涩痛。4天前曾患感冒,发热38.4℃,微恶寒汗出,口渴,不咳,呕吐2次,吐出胃内容物。

诊查∶脉浮微数,舌质红、苔薄白。查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辨证辨为热淋。

治法∶治宜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处方∶海金沙15g(冲服)滑石粉15g篇蓄10g乌药10g瞿麦10g石韦l2g地龙6g萆解12g怀牛膝18g木通15g车前子12g大黄10g

一诊94日。回家后反复呕吐,先将食物出,继则将所饮之水及药汁亦尽出。复饮复吐,呻吟不已,痛苦万般,由其夫搀扶来诊。自诉仍感小便涩痛,少腹胀痛不减,口渴,昨日呕10余次之多,脉舌依然。吾细度之,忽悟前方与证不符,非热淋而实为太阳蓄水重症,遂改法度,并嘱趁热徐徐与服。

处方∶桂枝6g白术12g泽泄10g猪苓10g茯苓10g竹茹1团乌药12g法半夏12g代赭石20g(先煎)

三诊96日。服上方药后已不呕吐,至夜则知饥索食,水食均已得下,腹痛渐减,小便因之通利。现除排尿时微感灼热外已无不适。继用前方去赭石、法夏,加地龙6g、滑石粉15g

继服上方药2剂后痊愈,尿检恢复正常。

【按语】《伤寒论》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证初诊时但见小便不利、短赤涩痛,认为是"热淋",方拟八正散加味不效;次日见水入即吐,且病初有发热等症,始悟此乃太阳蓄水重症,即《伤寒论》中所谓"水逆"是也。故易方为五苓散加味。方中桂枝解表化气,白术健脾胜湿,泽泻及二苓甘淡渗湿,俾气机化而水道利,中焦复其输转之能,则诸症自愈。加用乌药,旨在温通下元而缓解膀胱之窘迫;再加赭石、法夏,则可增强降逆止呕之功。

四、犀角地黄加味治愈逆经一例

某,女,36岁。

初诊198238日。

主诉及病史;4天前突然鼻腔活动性出血,量多。急至某医院五官科就诊,经检查谓∶除鼻粘膜充血外,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用麻黄素纱条填塞以及内服、注射其他多种西药,只能暂时止血,数小时后又再次出血如故。查血色素10.4g%,血小板24/mm3,出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今晨出血较多,由其夫背来就诊。

诊查∶诊见急性病容,痛苦呻吟,面色稍赤,体壮,口渴欲饮,心烦胸胀。鼻腔内因已填塞纱条未见明显出血。脉弦,舌苔薄黄。既往健康,月经平素正常,每2930日来潮1次,此次鼻出血开始之时,应是月经来潮之日,但月经愆期不至。

辨证;此乃血热妄行,血不为经所致,亦即逆经使然。

治法;治宜清热凉血,兼调和肝脾,方拟犀角地黄汤加味。

处方∶生地15g玄参12g广犀角6g(先煎)麦冬10g柴胡6g田七5g(先煎)仙鹤草10g茜草10g当归10g黄芩6g紫草5g

服上方药2剂后,鼻已不再出血,且于当晚月经来潮,量稍少而色稍黑,略带瘀块,伴腰背酸胀、口苦。投以丹栀逍遥散加味数剂。药后经行通畅,至今未再见鼻衄。

【按语】患者反复鼻出血4日,经西医多方处理鲜效,乃转中医治疗。根据胸满胁胀、脉弦口苦,月经愆期等情况,辨为"逆经",以清热凉血、调和肝脾之法为治,终于在未用任何西药的情况下热退血止,且于服药之当晚月经来潮,血既为经,故鼻不复出血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