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树森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五、温中益气、健脾降逆法治愈反胃一例

孟某,女,17岁。

初诊∶1977812日。

主诉及病史;1972年起食后即吐,吐后即舒,须餐后胸膝位在床上爬半小时至一小时方可缓解。经本院反复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近年来,病情逐渐加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伴见神疲乏力,面黄体瘦,时有畏寒,纳少,大便略稀日23次,月经自13岁初潮后至令未行。经西药治疗症减不显,故转中医门诊治疗。

诊查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脉证合参、诊为寒凝中州,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治法;治当温中健脾,和胃止呕。

处方;法半夏15g陈皮10g茯苓15g川朴10g丁香3g柿蒂6g鲜生姜9g灶心土45g

灶心土另包先煎代水。

二诊∶817日。药后症情好转,呕已减,并思纳食,能进食稀粥等易消化之品。舌脉如前,守原方续进药。

三诊∶830日。呕吐时减时增,大便已调,纳食显增;但气短仍甚,动则易汗。苔薄脉弱。此病程久延,呕吐频繁,中气大伤,治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法。

处方炙黄芪15g党参12g炒白术12g陈皮10g炙甘草9g茯苓12g当归10g升麻3g柴胡4.5g半夏15g鲜生姜9g

四诊∶915日。呕吐明显减轻,食后不需在床上俯卧,精神较振,体力有增,纳食可,面色渐转红润,唯月事仍未行。舌苔薄,脉沉细略弦。治以原法增活血之剂,原方加生山楂15g、红花9g

五诊∶924日。药后经行3天,量少色淡,自无不适,呕吐未发,精神体力渐增,苔薄脉弱。治宗原方调理2个月。病情趋愈,呕已止,纳佳便调,精神体力恢复正常。月事按月而至,量可色正,自无所苦。

【按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少见病,根据其临床见证属中医的"反胃"一证。胃以降为和,无论何种原因,只要导致胃气上逆,都能引起呕吐。结合本案,脉证合参,初为寒凝中州、脾升胃降功能失调,治宗古人"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拟方温中健脾、和胃止呕,予丁香柿蒂汤、小半夏汤、半夏厚朴汤出入。药后证情虽见好转,但呕吐仍未能控制。治病求本。患者病延五载。久病正虚,呕吐频繁,伤及中气,予补中益气汤合六君子汤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而获效。后遵原方加活血之剂而通经。治疗三月余,诸证皆除,身体转佳,病愈恢复工作。

六、益气健脾、清热利胆法治愈胁痛一例

齐某,男,64岁。

初诊∶19811024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974年春节前因进食肉类特多而突然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坐卧不安,持续10多个小时。经用止痛针,疼痛逐渐缓解,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而后曾复发2次。此次发作于昨晚1点左右,突感右上腹剧烈绞痛,从睡眠中痛醒,坐卧不安,不能忍受。伴有恶心、呕吐,经肌注654-21支,不见减轻,今日上午来院急诊入院。

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手术后取出结石5块。术后2周余,于19811024日请中医会诊。

诊查证见纳呆乏力,自汗,气短懒言,口干而苦,二便尚调,舌质淡暗,苔厚腻,脉细弱。

辨证;综合证情,系术后气血未复,脾胃功能未健。

治法拟益气健脾和胃,佐以利胆,予五味异功散加味。

处方党参10g苍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陈皮9g藿香10g生三仙各10g茵陈15g蒲公英15g

二诊∶118日。药后精神尚好,体力有增,胃纳少,仍嗳气腹胀,肠鸣,大便调,舌脉同前。再以益气健脾、理气和中为治。

处方党参10g苍术10g茯苓10g川朴10g陈皮9g法夏10g藿香10g炙甘草3g生三仙各10g

三诊∶122日。进健脾和中之剂,胃纳、精神均好,腹胀嗳气亦解;自昨日起突然高热,体温升至39.2℃,体寒战;右胁痛,肝功能检查转氨酶500单位,胆红质2.3mg%。大便3日未解,经胆道造影,证实为"胆管炎"。是诊巩膜黄染,舌答黄腻,脉弱而数。此为湿热蕴结肝胆,失其疏泄之职,拟清热利胆,佐以益气。

处方茵陈15g山栀10g生大黄5g(开水泡饮)金钱草30g蒲公英15g广郁金15g党参15g生三仙各15g

四诊∶1215日。予上方药1剂后,8小时内大便5次,每次量不多,为成形燥屎;黄疸趋退,时感胸痞嗳气,苔腻脉弱。腑以通为顺,再以攻法进退。

处方茵陈15g山栀10g金钱草30g柴胡12g蒲公英15g广郁金15g黄芩15g槟榔9g枳壳9g制半夏10g党参15g

五诊∶1982110日。迭进清热利胆、理气健脾之剂,精神、胃纳、体力均有好转。唯感腹胀、嗳气。有胁不活。口干而苦。继以健脾胃。利肝朋。平胃散合柴胡汤出入

处方苍术10g川朴10g陈皮10g甘草6g枳壳10g槟榔10g党参10g炒三仙各10g金钱草20g蒲公英15g半夏10g柴胡9g

六诊∶224日。宗原方治疗月余,精神、胃纳、体力均恢复正常,诸症见解,临床治愈出院。

【按语】中医虽无胆囊炎、胆石症之病名,从临床表现来看,当属于"黄疸""胁痛"等证,如《灵枢·胀论》载有"胆胀者,胁下胀痛,口苦,善太息",似与本病相符。

本案患者年渝6自,病延7截。反复发作。本次发作起病急、,疫痛剧列。恶心呕区口七。体征明显,急诊手术取出结石5块,术后气血两伤,脾胃失和,投以健脾和胃、佐以利胆之剂,胃纳可,精神较振,嗳气腹胀亦消。后无明显诱因,突然高烧,胁痛;大便干结,3日未行;舌苔黄腻,脉弱而数;脉证合参,证为湿热蕴结肝胆,失其疏泄之职;根据"胆为中清之腑""六腑以通为顺"的理论;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益气,用茵陈蒿汤加味,服药3剂,便通热降,黄疗亦退。终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胆之平胃散合小柴胡汤出入而收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