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树森医案(二)

 一个大树 2021-12-21

三、利胆通腑法治愈蛔厥一例

徐某,女,45岁。

初诊∶19761216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昨日中午吃凉肉包子3两,约10分钟后出现上腹疼痛,阵发性加重,牵引两侧腰痛,呕吐1次,未见咖啡样物,无腹泻。用654-2·10mg肌注后缓解,现呈隐痛,进食后阵发性加重,一天来进食很少,无寒战发烧。

今年8月份以来,因阵发性上腹痛,曾先后在我院住院2次。第一次诊为胆道蛔虫症,急性胃炎,经用青链霉素,解痉药治疗缓解。11月第二次住院诊为急性胃炎,胃痉挛。经对症治疗缓解,出院后上腹仍时有隐痛。

查体腹平软,上腹部压痛明显,无肌紧张,莫菲氏征阴性,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大便检查蛔虫卵02。初予青链霉素抗感染,654-2及痛痉平解痉止痛,病情不见减轻。故于1216日请中医会诊。

诊查证如前述。诊见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无力。

辨证证属肝胆湿热。

治法予清利湿热、理气止痛法。

上法治疗无效。于1222日静脉胆道造影15分钟、30分钟,胆道显影清楚,胆道内可见一条状密度减低区,部分肝管显影,胆囊未显示,未见具体阳性结石影。意见:胆道蛔虫症。普外科会诊认为胆道蛔虫症,蛔虫死于总胆管内,病延较久,服药排出可能性很小,需转外科手术治疗。因患者不愿手术故未转。再次请中医会诊。

二诊∶1224日。诊为蛔厥症,用利胆驱虫法。

处方乌梅15g川连6g川椒3g楝根皮30g鹧鸪果30g乌药10g茵陈60g大黄3g

另用番泻叶6g,开水泡饮之;雷丸粉10g,早晚空腹时各服1次,连服3天。

三诊∶1228日。服药4剂,排出蛔虫1条,上腹痛缓解。继服原方药。

四诊∶197714日。患者未再排出蛔虫,阵发性上腹痛未再发作,胃纳增加,偶有有上腹轻度隐痛,估计蛔虫已经排出,乃胆经湿热未清,再予清利湿热,佐以理气法。

处方柴胡10g白芍15g白术10g枳实10g公英15g黄芩15g川连6g广郁金15g广木香10g

1977127日再次作胆囊造影。胆囊胆道均显影,部分肝管有造影剂,胆囊较大,位置均好,边缘光滑,未见充盈缺损;胆道显示大小正常,无具体条状密度减低区。根据临床及X线检查,胆道蛔虫已排出,胆囊仍有慢性炎症,再予清胆理气法调理之。

处方柴胡10g黄芩15g茵陈20g广郁金15g广木香10g山栀10g公英15g

药后自觉无不适,右上腹隐痛已解,胃纳、精神均佳,于22日痊愈出院。

【按语】胆道蛔虫症并不罕见,本例难在蛔虫已死于总胆管内,久治不愈,外科认为必须手术治疗。经采用利胆驱虫法,排出蛔虫而获治愈。于此可见中医临证如辨证准确,处方合宜,常有显著疗效。

中医认为胆为"中精之府",藏胆汁,喜通降,蛔虫上扰阻塞胆道,有碍通降,不通则痛。如扰则痛起;蛔安则痛止,故"发作有时,须臾复止"也。夹湿热郁结,胆府失宣,则右胁时有隐痛,恶心纳差。本"治病必求其本"之旨,应予驱虫法;但因蛔虫已死,驱虫药已不起作用,恐不易排出,故予利胆驱虫法。《医宗金鉴》曰∶"蛔得酸则止,得苦则安,得甘则动于上,得辛则伏于下也。"故方中用乌梅、川连、川椒等酸苦辛之剂,使蛔得安伏;楝根皮、鸿鸪果驱虫,乌药理气止痛,茵陈、大黄利胆通便,使蛔虫随胆汁下行而排出,如大便不畅行则加番泻叶助大黄以通便排虫,另用雷丸粉以化虫。结果共服药4剂,排出如虫,阵发性上腹痛缓解。继予清利湿热之剂善后收功。

本方妙在用茵陈、大黄、番泻叶,因蛔虫已死于总胆管内,驱虫药很难起作用,以上三药功能利胆攻下,可促使胆汁大量排出而将蛔虫冲下,故能获效。设想一般胆道蛔虫症,如能用此,则疗效可能更好。

四、养阴清热、化痰熄风法治愈暑痫一例

马某,男,7岁。

初诊∶19691110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于1969918日因高热住唐山某院治疗,诊断为"乙型脑炎"。经用抗生素和中药治疗,现可以吃东西,但不会说话,时有抽搐发热,故收入院。

诊查;患儿不能言语,四肢经脉拘急,项强,角弓反张,形瘦骨立,大小便失禁,痰多发热,舌绛无苔,脉细而数。

辨证余热未清,阴伤痰阻,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养阴清热,化痰熄风。

处方元参9g生地15g麦冬9g石斛9g生甘草6g银花9g板蓝根15g陈胆星6g九节菖蒲3g金勾尖15g(后下)

二诊∶1125日。患儿较前有好转,可回答简单字,如""""等,并有不协调的翻身动作,左手五指已能伸开,原方药再进。

三诊∶122日。症情稳步见轻,发烧已退,舌脉如前。治宗原方去双花、板蓝根,加五味子9g

四诊∶129日。患儿已会作伸舌、摇头、伸腿及咀嚼动作,语言恢复较慢。舌光剥已转为厚腻苔,脉细而数。体重增加1kg。证情日趋明显进步,原方去石斛,加川朴6g

五诊∶1216日。左侧上下肢仍拘挛不能伸直,但比前有很大进步;神清且能说简单的

语言,如"爸爸""阿姨";精神食欲好;厚腻苔趋脱,脉同前。上法尚合病机,药后已获显效,效不更方,原方药续进。

六诊∶1222日。病情大有好转,舌脉如上,前方去陈胆星,加党参9g、白术6g

七诊∶1229日。精神转振,食纳亦增,说话、智力渐恢复,能起床自坐,体力日渐好转,左侧上下肢仍不能伸直,但活动比前进步。原方去九节莒蒲,加木瓜4.5g、苡仁15g

八诊∶197016日。进养阴清热、化痰熄风之剂40余剂,并辅以激素、维生素类西药,继予耳针、电针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体重由15kg增至19.5kg。现已能讲简单语言、唱歌、可扶着下地行走,大小便自理。病基本痊愈,出院。

【按语】"乙脑"一病,多属中医"""暑痫""署风"的范畴,由本病所产生的后遗症,中医认为多因发病期间热毒炽盛、或治疗不当、津液受灼、营阴不足,致心、肝、肾三脏之阴精大伤,瘀阻经络,筋脉失养;或余热未清,痰浊留阻所致。故治以养阴清热、化痰熄风,方中增液汤、石斛重在养阴,银花、板蓝根、生甘草清热解毒,陈胆星、九节菖蒲化痰开窍,钩藤平肝熄风。治疗月余,症情即明显好转,后增入补气健脾,舒筋活络之品,而获痊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