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森,1918年生,江苏省海安县人。主任中医师。1934年从学于上海名老中医马寿民先生,1937年学成后在沪开业。1941年因日寇侵占上海返回故乡行医,抗日胜利后于1947年又回上海开业。1952年入上海第一中医进修班学习,1953年创办上海市普陀区第四联合诊所并任所长,1957年调普陀区中心医院任中医科负责医师,兼中医夜校教师。1959年调中央卫生部中医司工作,1960年调解放军总医院任中医师,1964年后任该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曾任总后勤部科委会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组副组长、《人民军医》编委、解放军总医院科委会常委、解放军进修学院学报编委会常委、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等职。 从事中医临床近5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内科杂症的治疗。曾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一、涤痰开窍、平肝化瘀法治愈癫痫一例 张某,男,43岁。 初诊∶1979年10月21日。 主诉及病史;1969年2月,因车祸昏迷,经抢救后脱险,遗留左侧上下肢偏瘫、失语;常有发作性意识丧失,发作时两目上视,口吐泡沫,牙关紧闭,四肢抽搐,严重时面唇发紫,皮肤发凉,每次10余分钟缓解,醒后如常人。历经中西药、针灸治疗均无显效。1971年经上海某医院诊断为颅底骨折,颅内感染后遗症,癫痫。多年来虽经多方求治,仍不见效,故来京就诊。 诊查;诊见癫痫发作频繁,每隔7~8天发作一次,甚至2~3天一次,经常头晕头痛,左半身不遂,需人搀扶,言謇语涩,二便失禁,形体肥胖,涎多频吐不已。舌体胖质淡暗,苔白根腻,脉沉细而滑。 辨证∶证属脑受震伤,瘀夹痰浊内阻清窍,引动肝风,内扰神明,外闭经络,发为痫证。治法∶活血化瘀,涤痰开窍,平肝熄风。 处方(汤药)∶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莪术15g郁金15g九节菖蒲15g 天竺黄10g胆南星10g天麻10g钩藤15g生石决明30g全虫10g蜈蚣10g 处方(丸药)∶真牛黄30g天麻100g全虫100g蜈蚣100g海藻200g莪术100g胆南星100g丹参200g川芎100g赤芍200g天竺黄100g羚羊角50g 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6g,日3次。 二诊∶12月10日。服汤剂20余剂,丸药1料,至今2个月余未发痫证,余症皆有明显好转,唯频吐白色涎沫,白色粘痰较前增多。舌苔薄白,脉细滑。上法既已获效,故仍以原方加清半夏200g,再配丸药1料,服法同前,以资巩固。 三诊∶1980年2月6日。近3个月来痫证未再发作,左半身动作较前灵活,可自己扶杖行走,言语亦利,二便已能控制,吐涎沫及粘痰明显减少,舌脉如前。效不更方,仍以原丸药方续配一料投之,以善其后。 【按语】本例患者系车撞骨折,脑受严重外伤,瘀夹痰浊阻于清窍,鼓动风阳上扰神明而发为痫证,故用化瘀涤痰、平肝熄风之法以治之。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全虫、蜈蚣、羚羊角平肝潜阳,镇痉熄风;天竺黄、胆南星、真牛黄、九节菖蒲化痰开窍;郁金、莪术、海藻、丹参、赤芍、川芎以活血化瘀。瘀去痰化,则窍络通畅,风阳自平,故痫发得止,诸症渐解,是乃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之法,不同于一般对症治疗之方。 二、温中理气法治愈单腹胀一例 李某,男,63岁。 初诊∶1972年9月25日。 主诉及病史∶自1970年8月始上腹发胀,夜间明显,矢气频多;1971年六七月份逐渐加剧,腹胀如鼓,伴有胀痛,影响工作;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大便每日一次为软便。新疆某部队医院初诊为"结核性腹膜炎",经服中西药症状未见好转,故来京诊治;因病情逐渐加重,尚待确诊,故收入院。西医诊查,一般情况好,腹隆如鼓,有揉面感,腹围103cm,全腹均有压痛,叩之为鼓音。超声波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肠功能紊乱。1972年9月25日请中医会诊。 诊查∶腹胀如鼓,按之不坚,腹皮绷急,叩之空空,院腹胀痛,矢气则舒,食后则著,且有凉感,纳少便干,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经言"脏寒生满病","浊气在上则生膜胀",证属寒凝气滞,中焦失运而成单腹胀。治法∶温中理气消胀。 处方∶制川朴9g炒枳壳9g广木香6g莪术9g炒莱菔子9g砂仁6g大腹皮9g云苓15g干姜9g 二诊∶10月1日。药后症不减,矢气不畅,院腹凉感仍甚,舌脉如故,仍予原法出入。处方∶肉桂9g干姜9g制川朴9g广木香6g紫苏9g槟榔15g 三诊;10月9日。腹胀消减、纳增,但院腹凉感如前,苔薄脉弱。当擂鼓再进,原方加附子12g、陈皮9g、茯苓9g。 四诊;10月15日。腹胀再减,腹围由103cm减至96cm;大便稍渡,苔净脉缓。前方有效,再加槟榔15g。 六诊∶11月2日。腹胀十减八九,大便日2次成形;脱肛。再以健脾理气升提法。 处方∶制苍术9g制川朴9g陈皮9g枳壳9g生三仙各9g紫苏叶9g升麻9g柴胡9g鸡内金9g 七诊∶11月11日。腹胀全消,食增神健,大便已调,腹围为93cm,病愈出院,带方继服药以资巩固。 随访∶出院后身体一直较好,至今已7年余未反复。 【按语】本例腹胀两年,曾在门诊服用中西药物疗效不显,近年来逐渐加重,腹胀如鼓,审证求因乃寒凝气.带所引起。故始按温中理气论治,始见成效;中以行气除满之厚朴三物汤连进10余剂而获显效;后以健脾理气升提剂以收全功。共治疗近2个月,诸症皆除,腹围减去10cm,痊愈出院。《灵枢·胀论》曰;"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其于胀也,必审其脉,当泻则泻,当补则补。"故大凡治胀病,必须识别脏腑所属、邪之盛衰,明辨寒热虚实,以制定相应之治则;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灵活运用,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