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通求升法解重证胃下垂一例 刘某,女,46岁。 初诊∶1984年10月17日。 主诉及病史∶胃痛且坠3个月,加重两周。 诊查∶形体消瘦如削,慢性痛苦面容,直立步履则胃院坠痛不已,进食饮水则坠痛难忍。半个月来口干舌燥,畏惧饮水,饥肠辘辘又怕纳谷,终日卧床不起,头昏神疲,尪羸不堪。嗳气频作,院腹胀满,按揉脐周则雷鸣水声可闻,大便秘结,常五七日一次,如栗艰下。镜透摄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12cm。唇红焦裂,舌尖红赤,苔中薄黄后厚腻,两脉弦细滑数。 辨证∶水热互结,腑气雍塞。 治法∶泄热逐水,通腑救胃。 处方∶生大黄6g芒硝6g(分两次冲服)甘遂2g蒲公英30g,3剂嘱其每剂煎煮2次和匀,分4次服,如便泻甚时,则止后服。 二诊∶患者欣喜,步行来曰;服药1剂后即便泻6次,先硬后稀,恶臭之粪水泻之甚多,院腹坠胀若失,水鸣也已。3剂药后便泄相继减少,已能少少进谷饮水。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仍拟上方剂量减半又5剂,以尽余邪。 三诊∶诸症继减,饮纳正常,精神大振,再拟养阴和胃安中之法善后。 处方∶南沙参20g淮山药15g天花粉20g枇杷叶10g荷叶10g葛根10g炒白芍10g甘草6g莲子10g百合20g,7剂 【按语】胃下垂之病以中虚下陷论治者颇多,补益脾土,升提中气辄为其常法,然少效罔验者不乏其例。本案重度下垂,饮纳几废,形瘦如削,尪羸不填,竟致卧床不起。细察脉去及表现.诸症,于极虚之症中又不难窥视盛候。腑气壅塞,水热互结、潴留胃腑,虚其本虚之阳土,积虚之胃又无力转输运化蕴遏之水热。如斯腑气不通,水热愈结。胃土为清,虚条更甚。因果盾环。相因为害,两极分化,致使下垂益甚而无力自拔。温补升提之剂只能增水热之邪,壅肠腑之气,于本证有百害而无一益,然医者为是,患者不知,三个月来大剂频投。日复一日,诸症日加,形体益衰,下垂之胃岂有回升之望!欲中断恶性循环中因实致虚之环节,非泻热逐水通幽不为功,故取大陷胸汤,峻剂缓投,冀腑气通畅,水热清泻,积蕴胃腑之邪有外出之机;如释重负之阳土始能复其冲和之性、纳腐转输之能,下垂之困庶或有上提希望。药后果如其愿,三个月困顿如失,调理匝月即恢复正常工作。复摄片示∶胃下垂仅5cm耳。 四、健脾温肺法治愈白细胞减少症一例 唐某,男,32岁。 初诊∶1991年8月24日。 主诉及病史∶乏力、头昏、自汗、恶风半年,白细胞减少,一直在2.4×/L上下。 诊查∶面色萎黄无华,神疲懒言,形体清灌,遍体无力,关节酸痛,恶风畏寒,自汗湿冷,四肢时起如粟红疹,瘙痒不已。微咳少痰,纳谷不香,大便鹜溏1日2次,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无力。 辨证∶脾肺阳虚,水湿渍留。 治法∶健脾温肺,益气燥湿。 处方∶苍白术各10g附片6g桂枝10g黄芪15g茯苓20g防风10g炒白芍10g秦艽10g仙鹤草30g甘草3g红枣3枚生姜3片5剂 二诊∶药后自汗身痛有减,纳昌,便实1日1次,脉舌变化不大,再予上方10剂继服。 三诊∶诸症继减,面有华彩,精力颇旺,白细胞已上升至4.8×/L。脾肺阳虚渐复,水湿之邪殆尽,继予上方加当归10g、鸡血藤20g以和血调营,又进药20剂,至今一切正常。 【按语】患者系一西医外科大夫,因白细胞减少,体力下降,诸症蜂起。渐至不能持刀手术已四个月,易医数人无不以脾肾两亏、精血内夺论治,皆以乏效而转诊。详审脉症,结合病史,脾肺阳虚、水湿清留为其致病之因也。因水谷精微缘脾虚而无以化生,由肺虚而无以敷布,且水湿不运与其互结为害,肺气日亏,脾阳益遏,中气不立,肌表不固,亟待健脾燥湿启动今天的生化气血,温肺益气有益治节敷布全身。方以济生术附加苍术、秦艽、茯苓以温阳健脾、除湿和络,芪附汤合玉屏风散益气温肺以助阳固表,合桂枝汤者以外和营卫、内调阴阳,加仙鹤草者,以其又名脱力草,有益气和血之用。守法1月,诸症悉减,白细胞日渐回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