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镛(1903—1972),江苏省无锡市人,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原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无锡市中医技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1962—1964年任南京中医学院名老中医继承班老师,无锡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第三、四届政协常务委员及副主席。1972年10月因高血压中风病故。 丁氏19岁从孟河良医马培芝之门徒沈奉江先生习医4载,深得马派心法,擅治内、妇、儿科疑难重证,更精于治温病,其辨证用药细致确切,膏、丹、丸、散、汤剂运用灵活,疗效显著,诊务繁忙。新中国成立前曾任无锡《人报》、《医钟》、《新中医》等报章杂志编辑及主编,所著中医科普、理论研究、心得体会等文章较多,影响较大。晚年忙于诊务,所保存的"膏方医案"一千余例尚未及整理成册而病故,实属憾事。 一、滋肾养肺治愈久咳一例 王某,女,30岁。 初诊∶1967年12月5日。 主诉及病史∶呛咳,少痰3个月余。 诊查∶呛咳阵作,干咳少痰,咳甚咯出少量白黏痰,痰中时带血丝。右胁隐痛,纳少乏味,溲黄便结,舌红苔光,脉细弦数。证经3个月余,服中西药少效。 辨证∶久咳伤肺,肺肾阴伤,肝火犯肺。 治法∶滋肾养肺,平肝肃化。 处方∶原金斛10g(先煎)北沙参10g川百合10g甜杏仁10g海蛤壳12g(先煎打)肥知母10g炙鳖甲15g(先煎)大麦冬10g(去心)大白芍6g京元参6g蜜炙紫菀6g冬瓜子10g藕节炭5个,5剂 二诊∶药后咳嗽已减,痰血未见,胁痛亦缓,口干得润,痰少易咯。原方增损,再服6剂而愈。嘱戒郁怒,薄滋味,静养为要。 【按语】肺为娇脏,其质最嫩,久咳不愈,肺阴暗耗,上损及下,肾阴亦亏,肝火升动,损伤肺络,故见呛咳、痰血、胁痛、舌红、溲黄、便结等症。本案患者病起于秋燥,平素心情急躁,肝火易于犯肺,为此前医多以清肺、平肝、降火治之,然少效。不知久咳已损及肾阴,先父以滋肾平肝、清肺止咳法治之,以炙鳖甲、知母、玄参清热滋肾,沙参、麦冬、石斛、百合养阴润肺,白芍平肝,蛤壳、紫菀、冬瓜子清肺化痰;病及肺、肝、肾三脏,兼治而获效。先父曰;咳嗽一证,既易治,亦难治。易治者,外感耳;难治者,湿与燥二者矣!湿者缠绵难愈,而燥邪治之亦非易事,当观其所涉脏腑兼顾治之,不独肺也。 二、活血化瘀法治愈头汗一例 李某,男,35岁。 初诊∶1968年10月25日。 主诉及病史∶头面部经常汗出不止十余年。 诊查∶面无华色,神情倦怠,口干欲饮,颈项以上汗出涔涔,白天为重,进食或活动后出汗更多。舌苔黄腻,边瘀紫,脉浮、中、沉取皆无力。夜寐尚可,病起于梦遗之后,证经10年。 辨证∶营阴瘀滞,卫外不固,久病多瘀。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止汗。 处方∶桃仁6g红花6g当归10g生地黄12g赤芍10g怀牛膝10g川芎5g积壳6g桔梗5g炙甘草3g黄芪15g浮小麦30g糯稻根30g,14剂 二诊∶头面汗出已少,精神亦振,苔黄腻已化,时有腰酸,梦遗次数减少。前方既有效,再为增损。 处方∶上方加川续断10g、杜仲10g、大黄芪增至30g,14剂。 三诊∶汗出已止,纳眠均调,再以益气补肾之剂调理1月,多年痼疾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以头面部出汗,白天为主,当属"自汗"之列。历来医者以"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论治。然该患者证经10年,屡治少效。先父认为医者皆以常法治之,不知该患者经常梦遗,故初起为阴精不足,渐由阴虚而致气虚,气虚则气滞,气滞则营行缓慢,络脉瘀滞。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阴瘀滞则卫外不固,汗出不止也!为此以"久病多瘀"立论,拟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先祛邪再扶正,最后以益气补肾法善后,使多年痼疾得以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