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玉玲医案(七)

 一个大树 2021-12-21

十八、驱蛔利胆法治愈蛔厥一例

王某,女,9岁。

初诊1976729日。

主诉及病史∶昨晚饭后起,突然脘腹剧痛阵阵发作,哭闹不停,呕吐涎沫,不能进食,口干欲饮,便秘尿黄。

诊查∶脘腹偏右有压痛,有时如细绳蠕动,下唇黏膜有小颗粒十余个;舌红苔薄,脉乍大乍小。

辨证∶蛔虫上逆胆道,致为蛔厥。

治法∶利胆驱蛔。

处方∶乌梅10g川黄连3g干姜3g川椒3g槟榔10g广木香10g川军10g土楝根皮1

水煎分3次服。

二诊∶前方服1剂后,解大便两次,并下蛔虫十余条;脘腹痛止,稍有腹胀,不思纳谷。仿前方去川军,加焦楂神曲各10g,调理2日出院。

【按语】胆道蛔虫证,与《金匮要略》所载厥相类,由蛔不安脏,上逆于胆道而致。余用《金匮要略》乌梅丸加减,疗效满意。如症状偏寒者加桂附;偏热者加连柏;偏虚者加参归;偏实者加硝黄。还可选用玄胡索木香积壳等以疏泄肝胆,调理气机以定痛。清·柯韵伯说;"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本方县有酸苦辛味三者兼备的特长,所以用于此证,效如样鼓(注∶土楝根皮须洗去红皮方可入煎)。

十九、发汗利水法治愈性肾炎一例

刘某,男,6岁。

初诊196948日。

主诉及病史3月下旬曾患猩红热(即丹痧),经医治愈,继即发现面目浮肿,从目窠开始,渐次肿及全身,西医诊断系"猩红热继发肾脏炎",迭用强心利尿等针药未效,而小便涓滴俱无,因此谢绝不治,冀以中医方药挽救。

诊查∶一身悉肿,两眼肿合不开,腹满而喘,阴囊肿大光亮,小便涓滴俱无者3天,舌苔薄黄,脉沉细滑。

辨证∶痧毒水湿蕴结,肺气未能宣肃,肾脏艰于排泄,证势已入险途。

治法∶发汗利水并行。

处方∶西麻黄3g商陆5g赤苓皮10g泽泻10g赤小豆10g河水浓煎1小碗,和入砂糖少许,顿服。

此方在当晚7时许一次服下,即得安寐,一夜计解小便有27次之多,尿量空前未有。次晨患儿周身肿胀全消,气喘亦平,仅两足胫微肿。再予苓术、泽泻、陈皮等健脾化湿之药2剂而痊。后在临床上凡急性肾炎水肿之小便不利而体气尚未大虚者,均采用本方,无不收效。因假定其名称为商陆麻黄汤。

【按语】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实以麻黄商陆二药之功为主。考诸家本草,麻黄有发汗、定喘、利尿三大作用。主要能宣开肺气,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古人常以麻黄为治水肿之主药。商陆专能入肾利水,《名医别录》谓其能"主水肿胀满",疏凿饮子中用为治水主药,说明古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正确的。至于茯苓、泽泻、赤小豆均能利水渗湿,协同商陆、麻黄积极发挥其开泄利水作用,无相恶相忤之嫌,有相须相使之妙,施于本病自甚合拍,故能取得宏效。

二十、清热凉血滋养肝肾法治愈紫癜一例

王某,男,15岁。

初诊19781029日。

主诉及病史4岁时曾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医治愈。今年9月间,牙龈常有渗血至今。

诊查∶全身出现紫癜,下肢较多,牙龈及鼻腔均常出血;面黄体瘦,舌绛苔少,脉细数。血小板51×/L

辨证∶脏阴偏虚,邪火亢盛,火盛逼血妄行。

治法∶清热凉血,滋养肝肾。

处方∶水牛角10g鲜生地黄30g玄参15g粉丹皮10g白芍10g知母10g旱莲草15g白茅根30g3

二诊∶紫癜散布,下肢为多,色深紫;舌上有紫疱2个已破;牙龈渗血,左眼巩膜有出血点1;舌赤绛苔黄,脉细数。血热沸腾,阴分偏虚,阳络伤则血外溢,虑生剧变,再拟清心滋肾,大清阳明之邪热,以济燃眉。

处方∶水牛角10g鲜生地黄60g粉丹皮10g白芍10g生石膏60g知母15g玄参20g大青叶30g鲜芦根30g白茅根30g3

三诊∶症状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5剂,紫癜全消,衄血亦止,余症均退。复查血小板110×/L。再用膏方调理。

处方∶生地黄120g当归身60g熟地黄120g白芍60g山萸肉30g太子参90g白术90g黄芪90g鳖甲150g龟版150g阿胶60g首乌90g玄参90g陈皮30g甘草30g红枣90g蜂蜜1000g

上药依法熬膏,每服1汤匙,日3服,如有伤风外感停服。

【按语】少儿先天不足,肾阴偏虚,阴虚则阳亢,血络脆弱,致时发紫癜,即前人所称""是也。经用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健脾和胃,从固本着手,乃收全功。后未复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