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清营撤邪法治愈"伤寒"热入血室证一例 周某,女,26岁。 初诊∶1980年8月25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5天。1个月前发高烧,住院治疗,诊断为"伤寒"。二十多天后热退出院,间五六日复发热,适值经行,5天来热不解。 诊查∶发热,上午轻,晚间则甚(39℃左右),微有形寒,热退时汗出;经水淋漓未净,其色紫黯;腹不作痛,头昏,心烦失寐,舌红苔黄根厚,脉数而涩滞。 辨证∶湿热伏邪,陷入血室。 治法∶清营泄热,宣气达邪。 处方∶细生地黄15g桂枝2g白薇10g黄苓6g丹皮6g赤芍10g蒲黄炭5g茜草炭10g橘皮6g茯苓10g珍珠母20g(先煎),3剂 二诊∶8月29日。热退未起,经行已净,惟带下较多,头昏,苔黄根厚较化,脉来已调,数象未和。余热留恋下焦,治以清化湿热。 处方∶黄柏6g知母10g桂枝2g玄参12g珍珠母20g(先煎)萆藓10g橘皮6g茯苓10g,3剂 【按语】本例发热夜甚,适逢经行,经水淋漓,心烦失寐,此乃邪热乘虚陷入血室。其脉数按之涩带,苔黄根厚,气分亦为湿阻也。热入血室,前人多选柴胡,然柴胡虽长于升提诱邪,惜无通营宣气化浊之力。故取生地配桂枝,以凉血清热,宣气达邪,凉而不滞,温而不燥。黄芩、白薇、丹皮清泄阴分蕴热,茜草、蒲黄化瘀止血,珍珠母、茯苓平阳安神。药后热解经净而带下较多,改用知、柏配桂枝等苦辛相合;以清湿热,而收全功。 七、和解清泄法治愈"伤寒"发热但头汗出证一例 瞿某,女,38岁。 初诊∶1991年2月14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但头汗出已一月有余。患者去冬12月间因持续发热,去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肥达试验阳性,确诊为"伤寒"。1周后热稍衰出院,出院后复发热,经中西医继续治疗,病不解。 诊查∶先形体作寒,继而发热,入夜热更重,且脘腹内有灼热感;热重时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至天明热衰,头汗亦收;胸闷呕恶,口渴,舌苔薄黄,脉沉细涩滞。 辨证邪留少阳,兼入阳明。 治法∶和解少阳,清泄阳明。 处方∶柴胡5g枳壳10g黄连2g吴茱萸0.5g六一散15g(包煎)制半夏10g茯苓10g青蒿10g两剂 二诊∶2月16日。呕恶已平,寒热头汗及脱腹灼热未见减轻,口渴频饮,苔薄黄欠润,脉来涩滞较扬。邪郁尚未外达,热灼胃津耗伤。原方去黄连、吴茱萸、制半夏,加鲜石斛20g,黄芩10g,白薇10g,知母10g。3剂。 三诊∶2月19日。寒热未作,头汗收,脘腹内灼热减轻,口尚渴,脉来畅利,苔薄黄已润。方中再增天花粉10g,3剂。 药后院腹内灼热消失,口渴减,继以生津养胃清热法善其后。 【按语】本例抓住发热但头汗出这一特点,确认为邪热留于少阳兼入阳明之候。正如《伤寒绪论》云;"大抵头汗虽主少阳,然属阳明湿热不得发越者最多。"治以和解与清泄并进,继因热灼津耗,再增甘寒生津之品,病即告愈。 八、安下宁肺法治愈外感咳嗽证一例 徐某,男,28岁。 初诊∶1981年3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咳嗽旬余。遗泄后,患感冒,形寒发热,3日即解,但频咳不已,已有十多天。经用化痰镇咳之药乏效。 诊查∶频咳,咯痰不爽,易汗出;不发热,咽红不痛,头部昏晕,心中懊恼;夜寐梦多,腹中动气筑筑,苔黄舌尖红,脉浮数无力。 辨证∶下虚阳越,邪干于肺。 治法∶轻撤上焦,潜阳安下。 处方∶白芍10g桂枝3g黄柏6g知母10g杏仁10g连翘10g牡蛎20g(先煎)龙齿12g(先煎)贝母10g茯神10g橘红6g,两剂 二诊∶3月12日。药后诸恙向安。原方加玄参15g,3剂。 【按语】《寓意草》云;"伤风亦有戴阳证。"本例肾精骤伤于下,风热感袭于上,肺肾相关,下虚失守,其频咳伴有头军汗出、麻梦、腹中动气者,是其特征可据。故用桂枝救逆合知、柏协调肾中阴阳,略佐杏、翘、贝母以轻撤上焦。一剂知,二剂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