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调脾清胃法治愈胃脘痛(胃溃疡))一例 冯某,男,39岁。 初诊∶1974年5月31日。 主诉及病史∶胃痛数年,近年来发作较剧。1972年患肺结核,经治后病灶已稳定。近数年来经常胃痛,以食后2小时许为甚,得食则痛缓;消谷善饥,近年来较剧。1974年5月27日在某医院作钡餐透视检查,提示为"胃小弯溃疡"。 诊查∶苔薄舌质红,脉象细弦。 辨证∶脾虚气滞,阴虚胃热之胃脘痛(胃溃疡)。 治法∶调脾补中,养阴清胃。 处方∶潞党参15g怀山药15g炙黄芪15g玉竹15g黄精15g川石斛10g炒元胡12g煅瓦楞30g甘草6g,6剂 二诊∶6月6日。药后痛缓,自觉颇适。苔薄,舌质微红,脉象细弦。药已中病,毋庸事张,前法续进之。上方加生白芍12g,6剂。 三诊∶6月13日。脘痛已除,惟善饥未已。苔薄,舌质微红,脉象细弦。脾虚气滞之象已获渐解,但阴损胃热之征尚未悉除,续当汤丸并进,以期根治。 (1)汤剂方∶上方药续服10剂。 (2)丸药方∶党参75g黄芪75g当归75g杞子75g延胡75g山药120g石斛90g黄精90g玉竹90g煅瓦楞90g煅乌贼90g白芍90g甘草45g 共研极细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日早、午、晚食前半小时服6g。 四诊∶8月20日,药后症情平稳,惟尚有轻度善饥感。苔薄,舌质微红,脉小弦。丸方续服1料以巩固之。 五诊∶12月28日。服丸剂2个月,善饥已痊。近2个月来形体较丰,精神亦振。又去某院钡餐复查;胃外形完整,蠕动良好,原胃小弯之龛影已消失,黏膜及充盈等均未见异常,球部正常。印象∶胃小弯溃疡已愈。1976~1977年连续复查,均正常。 【按语】溃疡病概括在胃脘痛、心胃气痛、肝胃不和、呕吐反胃等门中,其临床表现的证候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各地辨证分型的意见也不一致,有按脏腑的,有按八纲的,有按病机结合脏腑的,有按病机结合八纲的;一般以虚寒、郁热、肝胃不和、血瘀等分型施治者为较多,这是抓住病机来分型的。因其发病的机制与肝、脾、胃有关,主要多由于肝郁气滞,失于条达,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伤阴;或气滞既久,导致血瘀;或因饮食失节,或由长期劳倦而伤脾,脾虚不运,胃失和降而致。本例患者系单位负责人,长期工作劳累,"劳倦伤脾",脾之气阴俱伤,乃病之根源。脾气既虚,则易中运失健、气机郁滞而疼痛作。阴虚既久,又易生热,胃热盛则消谷善饥。故本例在辨证上属于脾虚气滞、阴虚胃热之候,既不同于单纯性脾胃虚寒的黄芪建中汤证,又不同于阴虚胃热的一贯煎证,是两者兼而有之的综合型者,相似于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之"饥疝候"。所以我在治疗时既用参、芪来补气健中,又用玉竹、黄精、石斛以养阴缓中;再伍以行气活血的延胡,因其不仅能入肺脾走气分而行气,又能入肝经走血分而活血,气行血活,通则不痛,故善止痛。同时,延胡与瓦楞、甘草并用,又能制酸护膜,促进渍疡之愈合。故一剂即痛缓,再剂而痛定;但脾虚气滞之象虽解,而阴虚胃热之征未复,是以善饥减而未已,乃续守原意加味以丸剂徐调之。药进两料,历时三个月而痊。嗣后曾多次作钡餐复查,均属正常,远期疗效比较巩固。故临证时必须严守辨证原则,综合分析,机动灵活。同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用药,始能提高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