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头痛舒煎治愈血管神经性头痛一例 袁某,女,25岁。 初诊∶1987年4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头痛历时5年左右,时有发作,痛在前额或后脑或巅顶不定。痛时呈搏动性跳痛,甚则恶心、呕吐。月经期间发作较多,且痛势又较平时为重。痛时每用止痛片,稍能缓解。继而复痛如故。经CT、脑电图、脑血流图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改变。 诊查∶头痛以左侧为甚,痛甚时两目发胀。夜间不能安眠,白天不能安于工作,心中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滑。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可记。 辨证∶头为诸阳之会,肝阳偏亢,风痰上扰,血脉瘀阻而致头痛。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潜阳,活络止痛。 处方∶细辛4g生石膏24g全蝎3g僵蚕9g白附子6g天麻8g法半夏9g红花8g石决明15g 二诊∶前用祛风、清热、化痰、和络之剂,头痛有轻减之势,但仍不时泛恶欲吐。再从前方加味继进。 处方∶前方加吴茱萸2g、黄连3g。 三诊∶前方续服10剂,头痛已除,其他症状亦相继消失,但感头昏,有时作眩,乃从前方化裁继进,以善其后。 处方∶天麻8g泽泻9g法半夏9g细辛3g白蒺藜15g夏枯草9g石决明15g上列方药,继服15剂,头痛头昏均愈,即使遇有烦劳,头痛虽小有发作,但痛势轻微,且短时即可平复。 【按语】血管神经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每遇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而诱发,发时,一侧或双侧头部剧烈搏动跳痛、胀痛或刺痛,或痛如鸡啄;常伴有恶心、呕吐、失眠、烦躁等,其特点为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发病原因多为痰热雍阻、风阳上逆、血络不和。"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前贤亦多认为"久病多瘀"、"不通则痛"。由此可见其病理可归纳为风、痰、热、瘀,故治疗宜用祛风清热、化痰和络之法,以达到止痛的目的。头痛舒煎,用石膏配白附子清化痰热,石决明、天麻平肝熄风以潜阳,全蝎、僵蚕虫类之品以搜风镇痉,红花活血通络以止痛,更用细辛上走以助止痛之力。若呕逆甚者,可加黄连3g、半夏9g苦辛开降以平逆;风阳妄动者,可加夏枯草9g;若兼眩晕者,可加白蒺藜15g、珍珠母30g(先煎);如前额痛甚者,加白芷5g;后头脑痛甚者,加羌活5g;眉棱骨痛者,加藁本6~9g。 十八、肺肾咳喘方治愈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一例 陈某,男,62岁。 初诊∶1985年12月12日。 主诉及病史∶咳逆喘促,入冬发作较多,常为感寒或饮冷而诱发。多次透视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已有十余年。以往历用止咳平喘化痰之剂,如小青龙汤、定喘汤、三子养亲汤等,有时亦能取得一时之效,但终不能根除。近1月来,由于天气骤冷,咳喘又作。 诊查∶咳喘交作,喉中有痰鸣音,咯出白色泡沫黏痰,痰或有咸味,动则喘甚,夜眠不能平卧,形寒,精神欠振,胸院痞闷,食纳无味,苔白而腻,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脉弦而清。 辨证∶证系肺肾不足,而痰湿内盛,近因新邪外加而引发咳喘。 治法∶燥湿化痰,补肾纳气,止咳平喘。拟虚实兼顾、肺肾合治之法。 处方∶麻黄4g杏仁10g甘草4g法半夏9g陈皮6g茯苓10g当归9g熟地黄12g 二诊∶服用前方,喘咳渐平,苔亦疏化,然仍不能过于活动,稍劳即感气短,是肺肾之气未复也。原方加味再进。 处方∶前方加川朴花5g。 三诊∶前方又服10剂,咳喘之势大减,痰量亦明显减少。精神转佳,饮食渐增,其后间断服用本方一两个月,咳喘一直未有大作,较以前历年来的咳喘之势显著减弱,以后每入冬令,辄取此方服药二三十剂,咳喘虽间时仍有小作,但病情极为轻微,持续时间亦短,至今已四五年,疗效较稳定。 【按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属中医咳喘病范围。本病多为肺肾不足而痰湿内盛所引起。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故亦多为感受新邪而诱发,呈表里并病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本病,前人亦有平时治肾、急时治肺或肺肾同治之说,但验诸临床,有无外邪,本方均可使用。 本证患者去苔每多厚腻或水滑,显系内有痰湿。医者据此每认为归、地不合使用,恐其滋腻碍湿。其实,归、地与二陈汤配合,并无阻滞气机之嫌;二陈得归地,则又无过燥劫津之弊。 本方为金水六君煎与三拗汤组合而成,是虚实兼顾、肺肾同治之法。临床还可据出现不同证情而变化使用。如喘咳喉中有痰鸣音似水鸡声者,可加射干6g;如痰稀而黏、饮邪盛者。加干姜、五味子各2g(同杵);如新感之邪渐从热化咽部干痒不利者,加鱼腥草15g,甚者可加生石膏15~20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