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景藩医案(四)

 一个大树 2021-12-21

七、内服、灌肠治愈久泻一例

邵某,男,45岁。

初诊1991116日。

主诉∶病起于1989年初春,因受凉又兼饮食不当,以致泄泻,每日三四次;下腹两侧隐痛,便后腹痛得缓,畏寒喜暖。迭经治疗,症状反复不已。两个月来食欲不振,脘痞腹胀且痛,口黏且苦,神倦乏力;大便溏泄依旧,每日四五次。经服多种抗菌西药及中药,效果不著。平素嗜烟酒,性情较急躁。

诊查∶面色萎黄;舌苔腻,边白中黄。两脉细,关部弦。上腹按之不适,两下腹均有压痛,无症积。大便检查有黏液及脓细胞,培养3次阴性。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纤维肠镜检查,见回盲部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黏膜脆,易出血,诊为慢性结肠炎。

辨证∶病属久泻,脾气已虚,湿郁兼化热,而以湿偏盛,肠腑脂膜内损。

治法∶化湿健脾为主,佐以清热。

处方∶炒苍术10g制川朴10g炒陈皮6g炒白术10g炒山药20g茯苓20g炙甘草5g炮姜5g黄连3g仙鹤草30g炒白芍20g焦楂曲各15g

每日1剂,两次分服。

另用地榆30g、石菖蒲15g、白及10g,每日1剂,浓煎成150ml,每晚保留灌肠。灌5日,停2日,再灌5日。

二诊130日。自投上方内服药和灌肠以来,脘痞腹胀减轻,食欲改善,口黏且苦之症已不著。大便1日两三次,溏而量多。自觉腹部抖动,下腹部冷痛连及腰际,乏力。舌苔黄白腻色已化,舌质偏淡,脉象如前。大便常规检查未见黏液及脓细胞。

据证分析∶湿热已渐清化,惟久泻脾气甚虚,由脾及肾,肾阳不振,土虚木乘。拟再健脾温肾,佐以抑肝。处方以附子理中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处方∶制附子5g炒党参10g焦白术15g炮姜5g云茯苓20g炙甘草5g益智仁10g补骨脂10g炒白芍20g炒防风10g炒陈皮5g焦楂曲各15g黄连2g

每日1剂,分2次煎服。保留灌肠方同前,每周灌肠5日。

三诊313日。经服上方35剂,灌肠药15剂,腹痛显著减轻,亦无冷痛及腰之感;大便成形,每日1次。舌苔薄白微腻,脉象细弦。脾气久虚,不易全复;因脾虚运化不力,易生内湿、肾阳渐振而肝气未得全平。拟方再从健脾化湿与抑肝相合。

处方∶炒白术10g炒山药15g云茯苓20g炙甘草5g制川厚朴10g藿香10g炒陈皮6g炒白芍20g炒防风10g白及10g谷麦芽各15g焦楂曲各15g

每日1剂,分2次煎服。停用灌肠法。

上方续服15剂,诸症基本消失,饮食增加,大便日行1次,且成形,腹不痛。舌苔薄白不腻。大便多次检查正常。纤维肠镜复查回盲部正常,惟见乙状结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久泻基本治愈,慢性结肠炎显著减轻。随访1年,病未复发。

【按语】此例在初诊时症状较重,腹痛便泄,舌苔腻且黄白相兼,湿热较重。故在健脾抑肝法中加用平胃散苦温化湿,黄连、仙鹤草清其湿热,以化湿为主,清热为辅。药后湿热渐祛,肾阳不振,时值严寒,方以附子理中汤加益智仁、补骨脂,健脾温肾固涩,久泻渐渐好转。

久泻脾虚,常易及肝,肝气不调,气机不畅,有碍升降。此例下腹疼痛,且曾有抖动之感,均属肝邪乘脾之征。方中重用白芍,抑肝舒挛定痛,防风祛风,亦能胜湿,二药同用,刚柔并济,不论脾气虚与脾阴、脾阳虚而症兼腹痛、痛甚欲便者,均可参用。

保留灌肠利于直达病所,个人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运用上述经验方。菖蒲治泻甚良,地榆清热,白及护膜宁络。注意正确运用灌肠方法,根据病变部位调整体位。可以提高疗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