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懒。懒乘以时间等于惰,惰乘以时间等于怠。 管理者如果不去管理人性,那么你得到的结果就是:不可能做不到太难了搞不定没办法! 二战期间,美国军事统帅巴顿在一份报告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牺牲的盟军战士中竟有一半是在跳伞时,降落伞失灵而导致摔死的。巴顿很愤怒,叫下面的人叫赶紧查办此事,不能让战士没有死在战场,在跳伞时白丢了性命。 但下属也很无奈,他已经找过厂家无数次了,厂家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下属也将沟通的情况如实告诉了巴顿。 巴顿听到下属的反馈后,愈发生气,后来让下面的人把这位厂长找来,并且让厂长背降落伞包从高空中跳下去。 巴顿还告诉这位厂长,要不定期抽伞包让厂长跳,最后的结果就是,从此战士们再也没有因为降落伞失灵而发生事故。 管理者不懂人性 做不好管理 制度和机制出来了以后,要看这个制度和机制是否打动了员工,没有打动,该制度和机制就是一个摆设。 有一段时间,华为伙食补贴直接打到工资里,海外员工舍不得吃,都想多攒点钱回来买房子,结果很多员工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发现这种情况后,任正非责令人力资源部门修改了相关政策,无论员工吃多少,公司补一半,吃得多就补得多,吃得少就补得少。 结果大家都挑好的吃,员工吃饱了饭干活就更有劲了。后来一算,公司的伙食补贴反而减少了。 “利益、人性、效率”是华为所有管理的魂。在理解了利益、人性和效率后,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机制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 人是图利的 趋利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繁衍生存的基础。 无利不起早,出门三分利,有钱能使鬼推磨,威逼利诱,都是在描述“利”的重要作用。 任何不尊重员工利益诉求的管理行为,最终都只能被证明是失败的。 所谓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离不开利益和身份这个重要的前提。 真正聪明的管理行为,是利用员工对利益的追求,统一员工的目标,从而结成利益的共同体。 和尚给众僧分粥,僧多粥少,如果自己先挑,一定会挑最多的,公平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这就是人性;但如果自己最后挑,让众僧先挑,他就会分的尽量公平,让自己不吃亏,这就是利用人性。 利,既包括物质上的收益,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 许多管理者只会用物质上的利益来激励下属,这种方式后患无穷,一旦公司的发展陷入停滞,管理者就无法再满足员工的诉求,此时员工心态的改变已经即成事实,最后的结果就是挥泪换人。 因为,加薪带来的满足感和激励作用,不会超过三个月,过了这个时间,激励因素就变成了保健因素,一旦停止或者缺失,员工就会牢骚满腹,看不到希望。 精神上的利益诉求,需要调动,更需要满足。两者比较,调动精神上的需求,更为重要,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学会营造氛围,营造上进、学习、参与和结果导向的团队环境,同时有意识地制造压力感,让员工从单纯地关注物质,到关注精神上的回报。 精神上的满足感是长久而充实的,如果一个人只盯着物质利益,很有可能就是精神上的满足感极度缺失。 所以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运用,核心并不在于了解员工需求从而满足它,而是引导员工正确的需求,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激励的效果。 这才是真正的激励之道。 人是需要被认可的 无论什么年龄阶段,无论做到什么位置,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被认可。 不仅需要亲人的认可,朋友的认可,同事的认可,领导的认可,更还需要对手的认可,敌人的认可,包括下属的认可。 当人取得成就的时候,认可让人体现价值;当人遇到挫折的时候,认可让人燃起热情和希望;当人付出的时候,认可让人感受到回报。 认可似乎就是动力的源泉,一旦认可缺失,就会丧失安全感和存在感,就会形成落差,内心会感觉没有寄托,进而失去前行的动力。 所以,无论是上下级之间的管理,还是同事间的合作,认可都是极为重要的前提,不可或缺。 泰戈尔曾经说:指责别人最容易。指责的容易,对应的就是认可的难,人都需求被认可,偏偏认可他人成了最难的事情。 这和人性有关——人都是自我的。所以我们常常过多看到自我的亮点,而忽略别人的付出;我们常常关注自我的需求,却忽略他人的感受;我们需要彰显自己,也就常常无意识地贬低别人。 事实上,员工被认可后带来的向上的动力,远远大于被批评后带来的向下的阻力,因为前者是顺应人性,后者是和人性较劲,前者的力量是两个人的合力,后者的力量是一个人的力量再减去被批评带来的阻力,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位置越高,越孤独,越需要认可。所以下属要学会认可上级,让他有成就感;而管理者也要意识到,你对面的员工,和你一样需要认可,这就是人性的使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