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2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举行了宁都起义,被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担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萧劲光担任军团政委,董振堂任副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 后来,红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说:“我参加红军,第一是相信毛主席,第二是相信刘伯坚。” 季振同说相信毛主席很好理解,那么,刘伯坚有什么样的贡献,让季振同如此相信他呢? 刘伯坚1895年出生于四川平昌县,原本有着非常优越的生活,但是他心怀大志,决心要寻找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于是,就在1920年辞别父母,从上海搭乘前往欧洲的邮轮,去欧洲寻求救国之道。 抵达法国后,刘伯坚认识了周恩来、赵世炎、李富春等一大批爱国青年,一起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来聂荣臻入党,刘伯坚就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1924年,刘伯坚又前往苏联,进入东方劳动者大学深造,因为有热心,乐于助人,被中国留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老大哥”、“驻苏大使”。 值得一提的是,刘伯坚在苏联学习期间,还与“赴苏考察”的冯玉祥将军结识,在冯玉祥的眼中,刘伯坚尽管年纪轻轻,但思想深邃,处事老道,与寻常年轻人迥然不同,因此,他向刘伯坚发出邀请,请他担任西北军总政治部部长,负责改造西北军。 在组织的同意下,刘伯坚慨然答应,在1926年8月与冯玉祥一同回国。 西北军虽然人数众多,但腐败丛生,加上士兵多为穷苦百姓,没读过多少书,思想空洞,总体战斗力堪忧。刘伯坚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先是建立了各种干部培训班、军政干校,前者提高西北军中各级干部的总体素质,后者则为西北军广大士兵提供学习的机会。 另外,刘伯坚还向中央致电,请求派出骨干党员前往西北军协助自己工作,于是,以邓小平、刘志丹为首的20多人,纷纷来到西北军中,向广大将士宣传马克思主义,秘密发展党员。 在刘伯坚等人的努力下,西北军的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冯玉祥高度评价道:“刘伯坚有热心、有毅力、有才干、有卓著的工作表现,叫我不得不钦佩他。” 中原大战落幕后,西北军实力锐减,冯玉祥被迫下野,孙连仲收编剩余的残兵败将,接受蒋介石的任命,担任第26路军总指挥,随后,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开始围剿中央苏区。 第26路军的将士们对围剿红军一事,大都心生抵触,他们认为,此时应该北上抗日,而不是同室操戈。 刘伯坚当时正在苏区,他知道,西北军将士们爱憎分明,大义凛然,绝不会听任蒋介石的命令,于是,他只身前往26路军驻地江西宁都县,拜访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旅长董振堂、季振同等人。 刘伯坚在西北军中素有威望,此时听完他的一番话后,大家都深以为然,于是,在刘伯坚的领导策划下,第26路军于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县发动起义,1.7万名起义将士随后被改编为红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委,董振堂任副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刘伯坚则担任政治部主任。 但是,随着国民党大军的层层推进,刘伯坚和留守在赣南地区的红军处境愈发艰难,到了1935年4月,数千余名红军在江西仁风地区被包围多日,经过准备后,刘伯坚率领部队突围。 不幸的是,在突围过程中,刘伯坚腿部中弹,为了不拖累他人,让大家先走,自己留下来断后,结果被敌军俘虏。 蒋介石也久闻刘伯坚的大名,就派人劝降,希望他能脱离红军,为国民党效力。 李振曾是叶挺将军的部下,就摆下筵席,请刘伯坚上座,许以高官厚禄,远大前程。但是,刘伯坚不为所动,反而对李振说:“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我刘伯坚早已看透了,投身共产主义,乃我毕生所求,岂能轻言放弃?你刚才谈及孙先生的三民主义,真是不知羞耻,孙先生在世时,号召天下英豪共赴国难,解救黎民,而今蒋介石窃得权位,一不抗日,二不为国,三不为民,只知将枪口对准红军,行所谓剿灭赤匪之事,试问阁下,九泉之下的孙先生得知此事后,会作何感想?我且告诉你,刘伯坚可以站着死,但绝不苟且偷生!” 刘伯坚早已抱定了必死的决心,给妻子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写道:“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队伍,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个孩子长大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 遗书中提到的“虎、豹、熊”,就是刘伯坚的三个孩子,分别叫刘虎生、刘豹生、刘熊生,寓意是希望他们像猛兽一样,勇猛无畏地参加革命。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被押往大庾县城隍庙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敌人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刘伯坚说:“我死后,就将我葬在梅关上。” 敌人不解,刘伯坚解释说:“梅关地势高,我站在上面,可以看得远些,看着你们如何失败,看着中国革命夺得胜利!” 随着一声枪响,刘伯坚英勇就义,年仅40岁。 1938年,延安为刘伯坚树立了一座墓碑,毛主席亲笔题词,称赞他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2009年9月10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刘伯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