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冬至 《易》:不易·变易·简易 ·不易:一年365天或366天,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30天。这些规律是固定不变的,称“不易”。 ·变易:一年四季轮回的变化,一天之中日升日落的变化,天气冷热寒暑风雨雷雪的变化,一月之中月亮的圆缺有无,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称变易。 ·这些规律是定量的,完全掌握并精准计算,熟练后就简单了,称简易。 ·学《易》必须的初心是历法角度去学,而不是哲学、道理、理法和占卜、算卦、技法去学,否则不会登堂入室。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的一种演变,是了解《易》的变形,也是属于易学,是太阳历。结合月亮历,称阴阳合历,定为中国独有的“农历” ·中华文明始于观测日月星辰规律,总结归纳而来应用于农业生产、生存、生死的历法(易、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月亮历)。文字始于观测记录历法的图符、图腾。 ·炎黄之战后,黄帝族建立夏朝,历法用“归藏历”,正月建寅,故把“立春”做为一年起始点。但商灭夏,更改正月建丑,把“大寒”作为一年起始点。周灭商,更改正月建子,把“冬至”作为一年起始点。秦灭周,更改正月建亥,把“小雪”作为一年起始点。西汉太初历恢复“正月建寅”又把“立春”作为一年起始点,延续至今。历法的人为更改导致不尊重自然规律影响农业经济,民不聊生,加速王朝更替。 ·商、周、秦把一年的初始定为“正月初一”,称“朔旦”,这个“初一”并非今用的“初一”,今用的初一是月亮运行规律。其中“朔”有北方之意,是因黄帝部落在黄河以北和西北地区,战胜炎帝部落后,历法用“朔旦”表示初一也是其族氏的传承。到西汉炎黄合并,朔旦延续至今。 ·每年的冬至日的月相太阳相,每十九年循环一次,即朔望月朔日与冬至后一日重合,第二十年进入下个循环,这便是“三元九运”起源。一运20年。 ·历法自古至今都特别严谨重视,古代有专设“历法”之官,如司天监、钦天监、太史令、浑天监、灵台….。黄帝时期青云、缙云、白云、黑云…历法错误会被严惩。 ·阳就是指太阳之气、之象,亦指冬至到夏至之间,到西周金文出现“阴”,是黑夜之象之气,亦指夏至到冬至之间。今天有些人一见“阴阳”学说就反应出影视剧里的情形,认为迷信封建,只能说明信息源不正确,从导致种种。 ·所有术数的根据,必须遵守二十四节气,并依古人建立的天干地支、数字、卦符体系来运算、推理,既是规律的应用也是经验的推广,只会让人愈发尊重自然敬畏万物,不会随意而为。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传·系辞》 ·“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史记》 ·“日月为易,像阴阳也”——《说文解字》 ·“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周易参同 契》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注:大是指太阳月亮。 ·“道无终始”——《庄子》,道是指日月运行的规律。 何者谓之机,天根理极微 今年初尽处,明日起头时 此际易得意,其间难下辞 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 ———邵雍说冬至 冬至对应“地雷复卦”一阳复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