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出那个你可以给予的人

 翻来译去默磨语 2021-12-21





读日本,看世界
跟随翻译人,接近更原味






GUIDE

导读



人是有情绪的,很多时候不是受到理性的约束,而是受到情绪的摆布,所以,人可以很善,也可以很恶,谁都无法估算人的善与恶可以善、恶到何种程度,如果恶可以恶到人无法想象,那么,善也同样可以善到人无法想象,相信有恶,也相信有善,我们在善恶之间行走。

 
人际关系的处理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有些人即便你不想面对,也有不得不面对的时候。与人相处,其实就是与对方的一种Give&Take的互动。当我们愿意付出善意的时候,是不是对任何人都可以作出同样的付出,还是要有一些考量及选择呢?


精神科医が教える
「関わらないほうがいい人」の特徴とは?
https://news./articles/c6a9948d2462248a43105a6172bea77aa1134c88

                 

  选出那个你可以给予的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亚当·格兰特(AdamGrant)教授将世界上的人按人的思维与行为分为三类:

Giver(给予者):25%
Taker
(收获者):19%

Matcher(在给予与收获之间取得平衡者):56%


Adam M. Grant的著作:

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

GIVE & TAKE 「与える人」こそ成功する時代

给予和收获


按上述分类,收获者的占比约为2成左右,也就是说,世界上认为自己被给予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人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的,这样的人可能会“把我的善意吞噬殆尽”。而且,这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及属性问题,不是什么可以靠说服对方来解决的问题。

假设你告知对方“被人给予,就要回礼”、“别把接受善意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必须要感谢”之类的正论,对方表面上即使作出“啊,是啊”、“我知道了”这样的反应,但本质上还是不会有所改变的。为什么呢?因为对方无法自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其被指出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正论,即便在理论上能够理解,内心却未必能够赞同。

而Giver(给予者)和Matcher(取得平衡者)在得到别人的善意后,会理所当然地试图作出一些回报。

不要试图去说服那些将人之善意会吞噬殆尽的人,也不要试图将自己的善意去给予之,说得再透彻一点,就是最好不要跟那样的人扯上关系。

一般来说,跟能够善意地你来我往的人进行交往时,由于彼此的善意往来会不断增幅,所以总有一天会变成一种无可替代的好关系。

但是,如果是光知道吞噬他人善意的人,与之交往,结果只会是自己的善意被其吞噬殆尽。当对方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会来寻求你的帮助,一旦你因为忙或什么的而无法应对那个请求时,对方就会生气。如此,这方如果不能持续给予善意,彼此的关系就会恶化。所以,即使决定不再向对方传递善意,只要跟那个人有所瓜葛,对方还是会前来索要你付出善意的。

只要本人未能意识到,彼此关系不断,则那人还会怒气冲冲,转而变成颇具攻击性,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这样对彼此都没啥好处,所以,当一想到“这个人是吃尽人善意之人啊”,就得小心,不与之有所瓜葛比较好。

另一方面,会回礼之人中,也有些人只要接受善意,就会要加倍回报,否则无法心安。

总之,给予者也好,收获者也好,真的是属性及性格上的问题吧。如果在人际关系上要使用等同的能量,那么,就跟能够互相善意地你来我往的人进行交往吧,而不是跟只想收获人之善意的人,所以要选出那个你可以给予的人。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