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源于生活,等于生活——我的《爱情神话》观后感

 好办法 2021-12-21
18号下午,我去徐家汇影城看了即将上映的新电影《爱情神话》。

编剧和导演是一位山西来的90后女生,我并不认识,也从未谋面。不过,我们竟有好几个共同的朋友,于是我拿到了票子。

演员则是一帮从我们上海走出去的中年戏骨,如徐峥,如马伊琍、如倪虹洁、如吴越、如周野芒。

全程乡音上海话不去说它,几乎每个镜头我都可以马上说出它在何处,有的甚至可以说出门牌号码。

音乐也配得那么异国风情。

这一些,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这部《爱情神话》是用真诚的目光在看上海,看生活,看爱情。

它源于生活,且几乎等于生活本身。

现在的上海,在人们心目中,大概至少有五种吧。

一种是陆家嘴,钢筋玻璃写字楼加国金中心,有所谓的都市感,甚至被误认为国际化。

一种是中高档小区加购物广场,未免有省城感。毕竟只要有钱,哪里都能复制。

一种是中低档小区加商业街,有浓浓的县城感。还有一种是正在被拆迁的老城区,有一种不承认也抹不去的前世感。

最后一种,就是电影里拍到的巨富长地区,上海西区,才有依然带着温度的现世感。

惟其如此,现世感的地方竟然还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梦幻感。

电影《爱情神话》恰恰把镜头对准了那里,以及那里的人,拍出了一段几乎最接近真实的生活。

那样的生活如流水,并没有太大的波浪,却也曲曲弯弯,令人回味。

其实,三十年前拍电影,要么棚里,要么在马路上取景。那时候,不知有车墩,无论横店。

我有一个老朋友,上影厂老制片,常年与各区警察叔叔打交道,就为了一处又一处的局部限时封路。

多年以后,上海西区的马路,对老上海人来讲,虽然没有了新鲜感,却依然不乏吸引力。

那些建筑变得厚重而又时尚。知道那些生活场景很平常,却依然会有好奇心。

这样拍出来的生活,怨而不伤,乐而不淫。

所以,没有人哭出呜啦,也没有人急急乱叫。

这样拍出来的人物,平凡而又难忘。

男人们也装,却装得不露声色。女人们也作,却作得候分掐数。

他们的生活,平淡中显高级,局促中见潇洒。

他们的爱情,清醒中有昏头,昏头里有清醒。

情人只是朋友,天雷地火后,照样可以是云淡风轻。

朋友还是情人,既不随便绕牢侬,也不轻易放过侬。

上海人在情感里反复算计,是不是有点low?

也未必。算计只为了既不占你的便宜,也不想亏欠于你。正正好好才叫分寸。

毕竟大家都是人到中年。

有道是,青年人的爱情,说得少,做得多。而老年人的爱情,则说得多,做得少。只有中年人的爱情,说得少,做得也少。

当然,少也可以有少的味道。

因为人生不管几岁,爱情万岁呀。

喜欢就会克制,真情才会放肆。

所以,老朋友之间,见了面恨不得咬伊三口,分了手方觉得错过一生。

总之,这样的生活,在大银幕上,我们跟着角色再过一遍,心情依然不会大起大落,而是适适意意,会心处一笑而已。

这样的电影,恰如美女,多一分则嫌胖,少一分则嫌瘦。

看过以后,没什么不满足,也没什么要多想。

看过了像没看过。就像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上走一趟,活过了像没活过一样。

何必不承认,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

因此,稍有所喜,稍有所悲,我们就称之为“drama”(“抓马”)。

这让我想起了三十年前在苏州西山开过的一次笔会。

那一次,张献先生说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叫做“源于生活,等于生活”。

这话,初听有感觉,再想有道理,回味有意思。

因此我在许多场合多次引用过。今天拿来作影评标题,也很合适。

我们的创作,历来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本来以为不会再高下去了,现实是正在越来越高。

手撕神剧是某种维度的高。魔幻、仙侠、耽美也是某种维度的高。

无论如何,“高于”没有“等于”难。“等于”更需要良心和功力。

高于生活,高到后来,根本不需要源于生活了。

而等于生活,必须扎扎实实地源于生活。

几年前,我有一个机会,认识了一群朋友。

他们都来自天南海北,其中大部分人不约而同地都租住在西区。

我听了当场就手动点赞。

我说,只有你们,若干年后,哪怕你们离开了,你们都还有底气说,我曾在上海生活过。

像我这样住在“北静安”的普通小区里的人都不够这份底气啊。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邵艺辉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我看过她的公众号和微博,那些老式花园洋房里的见闻真实可信。可见她是有这方面的生活底子的。

当然,源于生活,等于生活,不等于生活里就没有神话。爱情里更不能没有神话。

我看很多人说,看到影片最后,老乌在花园里讲他与索菲亚·罗兰的故事,都屏不牢眼泪出。

但它依然等于生活。

我们中间有谁没有幻想过与梦中情人的美丽邂逅呢!

毕竟,生活中的真实爱情像小溪,连脚背也没不过。

只有神话里的爱情像瀑布,可以一辈子全身心地沐浴在其中。

人要学会跟自己玩。

正所谓,多少人间美好,其实只从心头掠过。

年少时投下的暗恋种子,在心里长了一辈子,终于长成了神话。

爱情也可以这样直到万岁。

一部电影,都说好,似乎也不像话。

那就说一点似可改进的地方吧。

上海向来五方杂居,所谓的上海话其实一直在变,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的上海话。

各说各的就很好,没必要统一。

老早弄堂里,就是各带各的口音,毫不违和。

因此,比如那个小皮匠,就让他讲苏北上海话嘛。

这点文化自信,上海人还是有的吧。

非要大家都一式一样不可,是心虚吧。

我的新书《上海话的腔与调》已可网购。当当、京东上都有。

图片

另外,上海文化出版社的“有赞微商城”也已开通网购。

预订签名本的活动,第一批已客满。

下一批何时开始,请静候通知。

我还写过:

淮海路三角花园的那个街口

“老克勒”,只是个传说

上海人家早饭鄙视链指南

老上海热天价的16种正确打开方式

南昌路萝邨3号的传奇故事:100年与100天

“三包一尖”曾断丧在那年夏末的上海街头
美国赤佬的皱皮疙瘩

应读者要求,将我曾经写过的所谓“十万加”罗列如下:

梦回淮海路那个最后的街角

说说上海人的“腔”和“调”

上海人的做人窍坎:“九个要”与“一个覅”

老底子哪能“摆桌头”

“沪普”故事:老清早外婆很忙

上海话形容面孔难看的44种讲法

廿六号,买米去

“淮国旧”里“领市面”

三人三家三碗三虾面历险记

上海弄堂童谣小全

“上只角”,“上”在哪里?

更多在这里发表过的文章都已收到下面的各种集子里了。

图片

若用手机打赏,请长按左下。关注本公众号,请长按右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