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 | 温江二中:从“孝•亲”到五育融合,回到本源办教育

 盐心Jaffe 2021-12-21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孝亲不仅被认为是立德之本,更是教育的开始。近百年来,孝亲文化虽曾饱受质疑和误解,但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经过不断调试,却越来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本期介绍的温江二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孝亲教育不仅成为德育的突破口,在多年发展中,更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和家校融合的重要支持,在最近几年,还进一步成为五育融合的生发点。孝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全面扩展。

正如校长季玲所言,无论是传统的孝亲,还是五育融合,回到教育的初衷,都是以人为本,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现代的教育也依然如孟子所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教育从每个家庭出发,最终走入社会,走向世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适合他自己的发展,让人与人和谐相处。

温江二中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更多展现自我艺术修养的空间。摄影:宋兵

01
孝·亲”文化的“救赎”

20世纪50年代初,整个温江县城只有一所中学,它的招生数量和班级规模,不能满足全城关镇小学生和初中生升学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成都温江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

为了满足学生求学与社会发展的需求,1958年4月,温江县城关镇党委办公室林友贵同志给了戴静华老师一块钱,买了一张大纸,写了一个招生通知,招收了第一批学生。

这便是温江二中的前身。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最初“想读书而不得”的主动求学现象,到后来义务段“不读书都不行”的被动上学现象,温江二中的生源结构变得异常复杂:城镇学生、乡村学生、拆迁入城农民子女、外地务工者子女。有主动求学的,也有被动上学的。

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校风也大受影响。学生在家不听从父母管教,在校不遵守校规班规是常态。有不少家长跑来学校请求学校帮忙管教自己“忤逆”的孩子。

面对新时期温江人民对教育的新需求,温江二中部分班主任开始有意识地开展“孝敬父母主题班会活动”。

“几乎就是一种救赎。”在二中工作了近30年、现任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王强,亲身见证了这所学校的不断蜕变。

随着“孝亲”教育的不断深入,简单的活动触动了学生最脆弱的情感,有学生甚至感觉自己的言行愧对父母而痛哭流涕。“其实原因很简单,在那样的社会变化中,每个家庭都有本难念的经,它并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解决的。而教育需要一个触发孩子的契机。”王强说道。

1995年,曹加明校长还是一名班主任,那时他就把“讲孝道”定为班训,经过三年实践,该班学生成长发生了极大变化。1998年,“讲孝道”正式列入校训,开启了以孝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先后编撰校本教材《以德树人》《薪火相传》《中国孝亲故事辑》,修建“孝亲雕塑”“孝行广场”“孝亲浮雕墙”和“孝心亭”,自内而外营造孝亲文化氛围。

孝亲主题雕塑“孝亲书”

2014年,“孝亲教育”进一步成熟,发展为“孝·亲教育”。

除了组织主题班会活动、研发校本读本外,学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孝·亲”活动,比如举办“孝·亲文化节”,开设“孝·亲讲坛”,开展演讲比赛、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孝亲板报手抄报比赛、主题班会比赛、征文比赛,“孝敬之星”评选,组织学生去老年公寓做义工等活动。

在浸润式的教育中,学生们不仅个人品行得到提升,学业也进步飞快。温江二中的口碑更是节节攀升,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德育先进集体”“成都市校风示范学校”“成都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全国德育创新基地学校”等。德育课题《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学传统文化校本德育课程》荣获四川省第六届普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而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孝·亲”的背后,不仅是培养学生个人的品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会更进一步延伸到家庭关系、家校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形成共同进步的合力。

正如王强所言,“'孝’是为人之本,百善孝为先,孝可育百善;'亲’是指亲近自己、亲近他人、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孝’侧重的是人的家庭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私德,促进人的个体道德的发展;'亲’侧重培养人与人、人与社会良善关系的公德素质,促进人的公民道德素质的发展。而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个体道德和公民道德相互涵养的过程。” 

书香校园

02
“智劳”两手抓

以孝治校,校风日渐醇良,与之而来的,是教学质量质的飞跃,温江二中逐渐铸就了“低入高出,高入优出”的优质办学特色。

2005年,为提升办学水平,温江二中加入了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开办了成都七中理科实验班(网班),成为第一批成都七中网校远端直播学校。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成都七中本部教师的直播课堂,原汁原味、实时地出现在温江二中“网班”学生眼前。

为保证网班教学质量,学校“网班”由各科的骨干教师执教,加之配以七中的优质资源,使网班教学质量逐年提升,高考重本升学率均在80%以上,成为学校的一块金字招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必须努力打造自己的队伍。

“外出学习和教学研讨会是我们的常态。”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唐应树2007年来到温江二中,一直从事教育研究工作,他感慨道,“十多年间,我们的教师队伍成长迅速。”

在二中现有的329名教职工当中,有硕士研究生36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市特级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优秀教师12人、市优秀青年教师9人、区教书育人楷模1人、区名教师8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33人、区级骨干教师54名。

教师水平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让温江二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成功跻身“中国西部名校”之列。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在注重“多元评价”的温江二中,学业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劳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抓手,学校教育研究中心甚至还开发了劳动教育课程。有了“孝·亲”文化的浸润,将劳动课程融入日常教学变得轻松又和谐。

日常情况下,分两个时空,分别由班主任和家长形成监督机制。在学校,各班认领划分好的责任区,保洁人员只负责保洁,环境卫生由学生们负责。在家,则鼓励孩子做家务,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生活技巧。

遇到长假,劳动还要延伸到社区。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一份劳动作业:帮做家务,到社区、街道从事志愿服务,并拍照留存,整理成文字资料上交。学校从中评出优秀的劳动作业,表扬并张贴。

为了让学生增加对脚下土地和父母祖辈生活经历的了解,近两年,学校还与附近的农业机构洽谈,希望以温江当地特色的农作物(水稻、大蒜)为样本,合作打造劳动课程。2021年学校申报了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区城特色农业研学融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构建实践研究》。

“其实,劳动教育的缺失,也提示我们社会发展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忘了本。温江土沃水肥,在历史上就一直是成都的粮仓,我们的祖辈都是在这里成长起来。不管城市化发展到什么地步,乡土仍然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源泉。”唐应树对记者说道。

温江二中成人礼

03
人人都要学点艺体特长

2017年,从教近三十年、同样是温江教育快速发展见证者的季玲同志从温江中学调任温江二中校长。

学校依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行动指南。通过研究二中的发展历史、办学条件、生源结构等情况,在传承办学经验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秉承“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办特色学校、塑君子品格、育有为学子”的办学目标。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积极贯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措施。为提升学生的艺体素养,学校开设了80多门选修课,其中有30多门是艺体特色选修课程,有书法、美术、合唱、管乐、表演、舞蹈、太极拳等。确保全校学生人人有课选,力求个个有特色。对特色选修课有浓厚兴趣并凸显出艺术潜质的同学,学校还专门开设了每周两节社团活动课。

季玲校长说:“学校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条件,为他们创设展现自我艺术修养的空间。”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学校又对刚落成的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大楼进行了硬件改造提升,新装了音乐教室6间、舞蹈教室1间、美术专用教室6间,科创教室2间,还添置了许多教学设备,保证了高质量的特色艺术教学。

每年,温江二中都会涌现出一大批因找到自己艺术或体育特长而闪闪发光的学生,学校给他们颁发“艺术之星”“体育之星”称号,并在学校“星光大道”宣示栏里展示,勉励更多学生。在扎实普遍的艺体课程下,学生更是走出校外,频频获奖,仅上个学期就有六百余人参与了成都市和温江区各级各类活动与比赛。

学校在温江区第十届综合运动会排球决赛中,摘得第一名;在成都市青少年全民健身定向越野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在第七届成都市青少年冬夏令定向越野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编排的历史剧《觉醒年代》在成都市教育系统庆祝活动中,荣获成都市一等奖……

学校老师抓拍到初雪中学生在“孝心亭”内翩翩起舞

04
二中的娃娃今天都比昨天好

随着劳动教育和艺体特色的深入,校园文化也得到更新换代,在旁观者看来,几乎都是“琐碎而细致”地改动,但在季玲和老师们心中,每一个小设计都蕴藏着巨大的意义。

譬如,将校园围墙进行镂空设计,把“孝·亲”文化理念嵌入进去,希望家长和路人都能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取缔校内的垃圾桶,既保持了校园整洁美观,又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融入劳动课程;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孝行十字经》,赋予“孝·亲”新的时代内涵。五根伟岸的“五德柱”,十二根镂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柱,在春柳秋杏的映衬下赏心悦目,一年四季都是学校美丽的风景线。

“其实,环境之美又何尝不是我们人格之美、心灵之美的一部分!”季玲对记者说道。

2020年5月29日,抖音上一条名为“同一辆单车的不同待遇”的视频爆火,短短数小时便收获了近五万点赞。视频中,温江街头一辆共享单车被路人推倒,过了四十分钟,一个路过的女学生将它扶起摆正。

经过网络发酵,视频中的女生很快被找到。她叫郑雅岚,是温江二中的高一学生。面对记者采访,女孩很谦逊地说,“这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

这类事件在温江二中并不是特例,学校每年都会因为学生的各种“光辉事迹”而受到外界的肯定。而其中尤其集中的,就是学生的孝亲敬老和社会责任心。

高三学生赵君阳,从初中开始便帮忙照顾无儿无女的邻家老人,一有时间便帮忙洗衣做饭,后来老人住进敬老院,赵君阳也经常带着水果看望。老人去世后,赵君阳每年中元节都会去扫墓拜祭。2020年寒假,因疫情影响,各小区严格管制,赵君阳还主动申请加入小区志愿者行列,为进出小区的人测量体温。

受到学校表扬后,赵君阳说:“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干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身为二中学子应有的担当。”

一句“二中学子应有的担当”,让季玲热泪盈眶。当不少学校都在坚持成绩导向的时候,她却勉励老师,始终坚守本心,把目光放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人们都喜欢说培养人才,但什么是人才呢?人才,'人’在前,'才’在后。因此,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

2020年6月,在高考结束的第二天,一个毕业生的母亲代表全班学生的家长,送来一车的花篮,摆满了整个校门口。闻讯而来的老师们感到既震惊又疑惑,因为这个时候高考成绩都还没有出来,她缘何而谢?

但这位母亲一一感谢在场的老师,她满怀感激地对季玲校长说:“虽然孩子们的高考成绩还不得而知,但这三年,我们见证了孩子们在学校得到的各方面的发展,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无论高考分数的高低,我们都坚信学校的培育足以支撑孩子们未来的发展。”

这一整车的花,是对温江二中,毫无疑问,也是对季玲校长和老师们,最好的肯定。

“二中的娃娃们今天都比昨天好,这让我很骄傲,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

温江二中有着优美的校园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研学氛围、多元的评价体系、独具的办学特色,秉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到发展”的办学思想,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行动指南,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温江二中给每一个渴望飞翔的心灵都插上了一双翅膀,温江二中就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地方!

初冬的浪漫校园

END

2021年/第95期2021/12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审 | 杨    军
排 | 阎家珲
图 | 温江二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