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故事,出自宋代佚名笔记小说《灯下闲谈》,翻译时稍有改动。文章插图来源网络,若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开平戊辰年,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也即是公元908年,书生韦洵美进士及第,皇帝封了官,让他到邺都做官。韦洵美于是带着家中的小妾,也就是他的宠姬素娥,一起出发去邺都。素娥很漂亮,因此韦洵美很宠爱她。 邺都有一位王爷,叫罗绍威,此人大有来头。 罗绍威是唐末五代将领,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之子。公元904年,罗绍威因为营建洛阳太庙,而有大功,加检校太尉,进封为邺王。后来他依附朱温,朱温建立后梁,对罗绍威很信任,也很倚重。 简单来说,罗绍威在邺都算是个土皇帝吧。 罗绍威听说韦洵美的宠姬素娥很美,就想霸占。韦洵美一行人刚到邺都,罗绍威就派仆人、婢女,带着两百匹布,以及一些马羊猪等牲畜,送到韦洵美家中,还让这些人殷勤地帮韦洵美,但是言辞中又不断提及素娥。 这意思很明显了,那就是罗绍威在告诉韦洵美,他看中素娥了,赶紧献上来。 韦洵美只是一个小官,既没有可靠的后台,也没有强大的家族,他又刚来,强龙还不压地头蛇呢,何况他不是强龙?胳膊拧不过大腿,所以,在得知罗绍威的意思后,韦洵美黯然落泪,只好给素娥道歉,然后让素娥换了衣服,好好打扮一番,写了一份书信,准备把素娥献给罗绍威。 素娥姓崔,虽然只是妾,地位不如正妻,但她却不是红楼女子,而是良家女子。当初,韦洵美还没考中进士的时候,就在大梁的都城开封,下了聘礼,娶了素娥。素娥颇有文化,也知道礼义廉耻,诗和文章写得也不错。 看着韦洵美要把自己献给罗绍威,素娥哭着说:当初相公娶我,我就发誓,要一辈子服侍相公,永远为相公做事,为什么现在要和我中途分别呢? 素娥看着韦洵美不说话,含泪写下一首诗:妾闭闲房君路歧,妾心君恨两依依。魂神倘过巫娥伴,必逐朝云暮雨归。 韦洵美知道,自己对不起素娥,也挥泪写了一首词,作为和素娥的离别。他的诗是:别恨离情自古闻,此心难舍意难论。承恩必若颁时服,莫使沾濡有泪痕。 这两首诗的意思,都是说舍不得分开对方,但又没办法。韦洵美看着爱妾被别人抢走,他也不想做官了,就带着满肚子的怨恨,渡过黄河离开邺都了。 天黑了之后,韦洵美来到一座寺庙里,借宿休息。寺庙的和尚很客气,给了他一个房间,让他睡在榻上。 此时此刻,韦洵美怎么睡得着呢?他在榻上长吁短叹,痛恨罗绍威抢了自己的爱妾,也恨自己人微力薄,不敢拒绝罗绍威,更不敢夺回自己的爱妾素娥。郁闷至极的他,又口占一首诗,说:四壁忙忙蟋蟀声,背灯欹枕梦难成。人间有此不平事,何处人能报不平? 这首诗很简单,意思就是说: 我睡在这间房里,四周都是茫茫一片,根本看不清方向(比喻自己的人生之路茫然),只听到蟋蟀的声音很聒噪(也是说他的心情烦乱);背对着灯,枕着枕头,我却睡不着,梦也做不成(比喻的是他现实中的梦想,带着爱妾做官的梦,难以实现)。人间为什么会有这样让人愤愤不平的事情啊,哪里有人能帮我打抱不平,夺回爱妾呢? 韦洵美睡不着,反复吟着这首诗,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 寺里有一位行者(带发修行的僧人),穿着灰色的直裰(僧人衣服),系着腰带,听到韦洵美吟诗后,敲门进了他的房间。行者对着韦洵美施礼,然后说:前辈万福,不知道你心中有什么事情,如此恨恨不平呢? 韦洵美就把邺王罗绍威强抢自己的爱妾素娥,自己痛恨却没办法,只能离开那里的事说了出来。 行者就说:刚才听你的诗,最后两句是“人间有此不平事,何处人能报不平”,我虽然没什么本事,愿意替你打抱不平,夺回你的爱妾。说完后,行者出门了。 韦洵美有点吃惊,心想和尚怎么会这样呢?于是他也不敢睡觉,坐着胡思乱想,一直到三更的时候,门开了,行者背着一个很大的皮囊,放在了屋里。然后行者施礼,又走了。 韦洵美一看,皮囊里好像是人,打开一看,居然就是他的爱妾素娥。两人见了后,抱头痛哭,互诉离别之苦。过了好大半天,两人才慢慢平静下来,两人紧紧相拥,睡着了。 天亮以后,韦洵美问和尚那个行者是谁,并描述了那位行者的容貌年龄。寺里的和尚告诉他,那位行者在寺里做苦力,撞钟、扫地、烧火、劈柴、做饭各种活都做,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行者救了素娥后,已经不见了。 韦洵美于是带着爱妾,隐居到了其他地方。后来,罗绍威也没有派人去搜找韦洵美和他的小妾,可能被行者制服了,也可能被行者威慑过。 这行者,真可以说是扫地僧或者侠僧了。 |
|
来自: 老大姐嗨 > 《收藏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