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市石景山区爱乐实验小学崔晓毅——“双减”背景下单元式作业设计与实施

 自主发展 2021-12-21

教师介绍


    崔晓毅  石景山区骨干教师,曾承担北京市“空中课堂”录制。论文曾多次获得国家、市级奖项,多次承担市区级研究课。从教以来,她一直努力学习、努力钻研,力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灵活,也曾尝试多种类型的课堂研究,课堂上力争打造“生本课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原有认知,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将课堂还给学生,在不断的思维活动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语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作业设计依据与理念

1. 单元作业设计背景

在“双减”工作的推动下单元式备课的思想目前已经成为老师们备课的主要思路,区别于传统的讲一课备一课,我们更加关注以单元为整体的设计与思考,并从“教一课”转向“教单元”。同时作业设计的视角也有所转变,结合单元视角,整体统筹设计作业,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使减负增效提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2.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框架

按照以往的作业设计,教师基本是将作业按照学习前后时段分为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及课后家庭作业三类。而大多数教师都是主要针对字词、背诵、习作等方面完成课本上规定性作业,重在巩固基础。但在“双减”及“大单元”的概念下,从语文学科特性上思考,我们也可以根据本单元、本课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及素养等目标制定成基础型作业、能力型作业及素养型作业,这样不仅能够对基础类的知识进行巩固加强,同时也能针对学生所需的能力和素养进行强化。二者相结合,就可以让教师们的作业内容布置更有抓手。具体结合如下:

3.单元作业具体设计

以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为想象单元,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之后的第一个以“想象”作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初步想象的过程,侧重体验想象之美。课文选材经典,语言生动,充满儿童情趣,文字、插图都易于学生展开想象。而课后的习题中,也分别对想象、表达提出了不同要求,通过把想象的画面或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初步将想象与语言表达合二为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以第一课第二课时《敕勒歌》为例。具体作业如下:


    二、学生作业展示

以下作品为学生预习作业2的展示:


    三、关于本作业设计的反思

本次作业反思重点是针对预习作业的两道题进行。这两项作业一个是从基础知识入手,一个是从原有认知入手。通过这两道题的课前评改,教师可以发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学生掌握起来并不难,但是对于“见”的读音,有的学生可能掌握起来有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发现作为课堂重点关注的部分。

而对于第二题学生的绘画作品评改后发现,学生在课前将想象的画面以绘画的形式呈现,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的是学生都画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牛羊,还有的学生甚至配上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可见都是源于对这句诗句的理解。不同点是有的学生的天空涂成了蓝色,有的学生是白色,有的学生草原上的小草是斜斜的,还有的同学画上了蒙古包之类的。这些相同和不同恰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穹庐、苍苍、四野”等词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对作业进行评改的同时,对接诗句中难懂的词语,以图解诗,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的反思来看,预习作业可以作为前测帮助我们认识学生的原有认知,从而调整教学活动,真正用学生的思想解决学生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