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景耀:一生挚爱唯风筝

 泰山taishan 2021-12-21

发表时间: 2018-04-20

 来源: 北京朝阳文明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描述春天放风筝情景的诗句。风筝制作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宋代开始,放风筝便成为人们所热爱的春季户外活动。

  在朝阳,也有这样一位风筝爱好者,每年都会亲手制作、放飞风筝,并把这门手艺传给他人。他,就是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氏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杜景耀。4月10日,记者见到了这个瘦瘦高高的68岁老爷子,听他聊聊风筝那些事儿。

  杜景耀从小就对天上飞的东西比较感兴趣,热爱航模,也特别喜欢老北京风筝。工作后,他也没有放下对风筝的喜爱,经常自己琢磨制作,自娱自乐。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从事“于氏风筝”制作的行家王稳茹先生。自此,风筝制作艺术的大门向他敞开,他几乎把大多数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风筝制作上,并渐渐掌握了“于氏风筝”制作技艺。

  在家中坐定后,记者注意到了杜景耀家的客厅墙上挂着各种风筝,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看得出来有什么特点吗?”杜景耀微微一笑,他看出了记者的惊奇,便摘下风筝向记者解释其中的玄机。“你看,这是罗汉头、枣核膀,有别于其它派的风筝,'于氏风筝’的头是单做的,与身体用的不是一个骨架,这就是它最大的造型特点,也是它生动形象的原因所在。”

  “你再看看上面的图案。”在杜景耀的指点下,记者仔细一看,上面7只蝙蝠的造型活灵活现。“这是寓意着洪福齐天。”杜景耀意犹未尽地解释道,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图案和一些吉祥文字来表达祈福祝愿。

  说相声讲究学、说、逗、唱,做风筝讲究的是扎、糊、绘、放。这四个字也概括出了“于式风筝”的基本技法。经过多年的潜心学习和研究,如今,从选料、扎制、绘画、糊制到最后的放飞,杜景耀都已游刃有余,并做出了特色。

  2014年底,杜景耀的“于式风筝”制作技艺成为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杜景耀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魅力北京、激情冬奥”活动,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杜景耀说,在洛杉矶塞班剧院举办的这场活动,也是北京申冬奥的首场海外推介活动。

  杜景耀说,无论是与风友切磋,还是参加各种活动,都是源“于氏风筝”带给他的荣耀。非遗文化不是他个人的宝贝,而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为了这份传承,他愿意永远努力下去。(朝阳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