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你们将我最喜爱的字画、奇服摆在灵柩前,可保平安无事”。姚崇儿子不明所以,但却谨遵父言。结果,真的让全家人安然无恙! 姚崇不仅能力出众,而且政绩不凡。同朝为相的张说(yue)一直视姚崇为政敌,张说多次阻挠姚崇为相,两位宰相的明争暗斗从未间断过。 一次,张说跑到岐王李隆范家里倒苦水,不料这件事让姚崇知道了。唐玄宗继位后对于几个兄弟很忌惮。玄宗大哥李成器,二哥李成义,弟弟岐王李隆范······他们在朝中颇有影响力。就算这些兄弟没有夺位之心,但也招架不住权臣、身边人的撺掇、煽动。玄宗一方面极力维护兄弟之情,另一方面削弱亲王实权,让他们断绝与朝中大臣的往来。 姚崇深知和张说的“对决”不可避免。于是他抓住张说前去李隆范家里的把柄,将这件事告诉了李隆基。 翌日,姚崇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进宫,唐玄宗问其怎么了?姚崇说:“臣非心病,而是心病”。于是,姚崇将自己所担忧的张说私自前往李隆范家的事情说了出来。李隆基当即警觉起来。 姚崇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利用了李隆基对亲王和权臣走太近而威胁自己皇权的敏感、猜忌心思才打出这样一张牌。忧虑加重的李隆基,之后将张说贬为相州刺史。 利用他人的软肋、疑心,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姚崇不仅政治才能卓越,在为人处世方面,姚崇可以说是唐朝一众宰相的天花板。生前能辅政,死后能保家。 公元721年,姚崇病重。奄奄一息之际,他将儿子唤到床前说:“我死后张说一定不会放过你们,可能会有灭门之灾。”家人听过,甚是慌张。姚崇继续补充:“我有一法,可保全家安然无恙。等到我的尸骨入殓后,宰相张说一定会来祭拜,你们将我平日里收集的奇珍异宝、文玩字画摆在棺材前,如果张说目光停留在这些东西上,你们可以告诉他,这是我生前嘱咐送给他的,希望他为我写一篇碑文。写完之后,你们立刻进宫交给皇帝···过几天他会回来要。切记,切记啊!” 不久,姚崇病逝。果不其然,宰相张说前来祭拜。儿子姚彝按照父亲的临终嘱托,将姚崇收集的奇珍异宝、珍贵文物摆在了棺材前。 《智囊》记载:崇病,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可见,张说与姚崇矛盾之大,但他有弱点,喜好奇服、古玩。 当日,张说祭拜完后,一眼就看到了棺材前的奇珍服饰。姚崇儿子见状,立即搭话张说:“家父生前嘱托,丞相素喜奇服、古玩,所以特别留了这些东西给您!” 张说志得意满。心里想姚崇生前一直压着自己,想不到也有服软的时候。姚崇儿子继续补充:“家父对您的文采极其崇拜,希望您能写碑文给他”。既是好礼相赠,又对自己文采如此夸赞,欣喜之余,张说挥毫泼墨,将姚崇的一生功绩夸赞了一遍。 翌日,姚崇的儿子赶忙将书信送给唐玄宗。玄宗看罢,大为赞赏。于是下令命人将张说所写刻在墓碑上。 彼时,回到府上的张说看着这些奇服、文玩恍然大悟:“我又一次被姚崇算计了。”张说赶忙派人前去姚府索要碑文。不料姚崇儿子告诉来人:“碑文已经交给皇帝审阅,并已经铸造到石碑上。” 张说绝望地感叹:“姚崇死了还能算计我,我的智慧的确不如他!”《智囊》原文:“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前有“房谋杜断”,后有姚崇、宋璟。此四人皆有大才,但唯独姚在为人处世上独树一帜。姚崇的智慧,可见一斑。 姚崇去世,政治死敌张让为他写碑文,而且是各种夸赞,这本身就很梦幻。事实上,当碑文被交给皇帝时,姚崇的家人就已经得到了保护。如果将来张说深挖、怪罪姚崇及其后代,姚崇儿子就可以指着墓碑上给皇上告状:“当初张说将家父夸得天花乱坠,如今又是另一番说辞,意欲加害于我们、诋毁家父名声”。 更严重的是碑文经过了皇帝检阅。张说如果否定碑文,不仅是自己出尔反尔,而且无形中否定了皇帝的眼光、决断。所以,张说就像吃了哑巴亏,纵然怒火万丈,也只能自己消化。所以他才感慨: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姚崇的智慧、谋略不得不令人叹服。这个启人心智的故事,收录在大才子冯梦龙的《智囊》一书中。 中国历史,浩瀚漫长,5000年沉淀了无数的智慧之士。上至先秦,下到大明,1238个启人心智的历史史事,大到治国安邦、君臣博弈,小到黎民发家致富,在《智囊》中皆可窥见一二。 康熙、乾隆将《智囊》视作治国利器,一度想将其列为禁书,只因害怕权臣、底层看到和自己斗法、博弈,甚至谋反;晚清名臣曾国藩每日三读《智囊》;杜月笙虽然大字不识,但每日要求下人为他读《智囊》。 历史,是一种可借鉴、学习的资源,身处社会,必须懂得“人情利益”这堂必修课。懂一点人情世故,学一些古人的智慧。任何时候,不让自己陷于被动、尴尬。进可攻,退能守。 智慧是个好东西,一旦拥有,也就拥有了一切。要想人生的路,越走越宽!不妨翻看《智囊》,文言、白话文皆有。 |
|
来自: 地久天长9999 > 《大千世界、人世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