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人间清欢一盏茶:茶舍

 书韵闲话 2021-12-22

我不懂茶也不爱喝茶,直到有一天,和好友的一场相约,让我重新留意茶和与茶有关的一切。

好友款款把我引入一间静谧雅致的茶舍,我抬眼望见一侧墙上悬挂一古色古香的卷轴,上面清峻秀逸的笔锋行云流水的书写着“洗墨鱼吞砚,烹茶鹤避烟”。环顾一下四周,心里暗暗赞许,真是一处好地方!

一张茶席,一方茶盘,一支枯荷,一幅寒鸦图,可以靠坐的榻榻米上铺着水染墨兰的亚麻坐垫,简约,但不简单。竹帘长长短短闲适的悬挂着,古典的穗子在轻风里摇曳生姿,斜阳透过竹帘,破碎成影,斑驳而温柔。

中国文化里向来深谙留白之道,从南宋“马一角”“夏半边”到倪瓒、石涛、朱耷、白石,山水画中的留白在这居室设计中运用的淋漓尽致,充满着东方美学的哲学意味,在宁静与飘逸间顿时显得禅意深浓。老子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留白,既是给空间留出延伸感也是给交往的彼此留出凝望的距离,室内装饰的元素越少,却越易观心。

朋友是爱茶之人,她说喝茶不仅仅是品味,更多的应该是体验一种意境,我深以为然。

我俩坐下来,突然有所感悟,有的人走进山林喜听山间风过,有的人独爱斜倚晴窗饮一壶清茶,还有的人则喜欢一卷在手焚一缕馨香,无一不是寻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宁静致远,在返璞归真的禅意里企图觅一刻安顿。

悠然喝茶间不仅茶器、茶汤,还有空间、声音、色彩、泡茶的身姿无形于一体,都成为流动的某种韵律,所谓“气韵生动”存在所有的审美意境中。唐寅有一幅《事茗图》,他自题:“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画中在群山飞瀑下,一间清幽的茶舍掩于翠竹高松间,泉水蜿蜒,景色宜人,文士伏案观书,茶童屈身烹茶,一派闲情清赏的饮茶之风。

  

从陆羽写茶经到今天的一千二百年里,人们从未断过在天地方圆中结庐在人境的夙愿,总想找到一处宁静的空间,可以在潺潺溪水边,也可以在深山庙宇里,或者于十里长亭下,或者安坐在书房一隅,端起、放下,追寻的无非是万物终归回归到唇齿之间残留着的那一抹余味甘甜,一如生命的味道,当澄清的茶水轻微荡漾,在鼻息间暗香盈盈浮动,飘渺的亦真亦幻觉知里,于是,心安当下。

  

我们的这间茶舍外通一方庭院,尽管空间狭小,可高挺的香樟树与一陇翠竹相依,枝叶葱茏苍翠,好似碧云重叠,青石映辉下几枝草木婆娑,缕缕藤蔓攀墙,嫩绿的柔枝引蔓长伸,几苁草木,柔情似水的营造出庭院深深的侘寂静美。光与影的交织铺陈,让凝固的屋檐廊柱有了流光疏影,熠熠生辉。庭院纵横不过五六米,但因有青砖碎石和植物来填满,以石块、翠竹、石水池错落有致的点缀四角,沙砾,苔藓仿佛也被染上一层哀愁,枯寂沉静默然不动,仿佛这方寸坪庭都沉浸在"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梵境里,至静也至美。茶舍主人用木、草、水、石营造出来的独自世界,隐隐显露着他不俗的品位。

  

古人将文字的意境玩到了登峰造极,有一篇《小窗幽记》把古意盎然的庭院描绘得灵气逼人:“竹篱茅舍,石屋花轩,松柏群吟,藤萝翳景;流水绕户,飞泉挂檐,烟霞欲栖,林壑将瞑……竹风一阵,飘飏茶灶疏烟;梅月半湾,掩映书窗残雪。”这间茶舍隐约透着文中所描绘的那丝意趣,和相连的坪庭相得益彰,充满了古意韵致,单是坐在这里,即便是一杯寡淡无味的廉价茶也可以变得身价百倍,更遑论朋友点的银针汤色碧清杏黄,回味甘醇绵长,就这样呆坐一整天也是享受至极的。

  

“一炷烟中得意 ,九衢尘里偷闲”,想像当年的魏晋雅士,唐宋墨客是怎样茶煮溪桥边,在焚香于与抚琴之中享受吟诗参禅、听松风的惬意,在山水间过着品茗清谈,鉴古读史,吟风弄月的雅集生活,《小窗幽记》里所描绘的景象让我有些羡慕。

周作人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总有人在苦心寻找,也有人在用心建造,有这样一间能在晚霞辉映之下,在山岚笼罩中,可以采菊东篱,遥望南山的心舍。

作者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师,从事护理医学人文课程教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