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京东读书里搜索“魏晋”词条,一本名叫《魏晋文史寻微》的书引起我注意,点开查看详情,作者竟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景蜀慧教授。 我第一次看到“景蜀慧”三字是在权家玉老师一个名为“史酒相合,以文会友”的访谈录里。那时我只觉这名字取得甚好,且景姓着实罕见,我只在《史记》里看到过一个叫景差的楚国文人。 这次“再遇”景老师,想必是缘分到了,躲是躲不掉,只好随缘。 之所以躲不掉,皆因我对魏晋南北朝历史实在兴趣甚浓,当然也包括其文学与玄学。可以说历史上唯有魏晋南北朝在文、史、哲三方面是“百家争鸣、百花争艳”。虽说战国和民国也算文学之黄金时代;历史方面,也是诸侯纷争、军阀割据;哲学方面,战国出了庄子、孟子、荀子、墨子等诸子百家,民国出了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近代哲学开山鼻祖。 但与魏晋南北朝相比,他们总是少了一份清雅隽逸和半醉半醒。 魏晋南北朝是处处飘荡着酒味、药味、体味、硝烟味以及血腥味的混合融杂的时代。 景蜀慧老师的《魏晋文史寻微》,单这“魏晋文史”四字,就能把我的魂勾走八九分,何况它还带个“寻微”的尾巴。 赶紧放入书架,点开一探究竟。 进入正书之前,我一般先浏览一遍目录,从宏观视角了解一下全书结构和主体脉络,大概感知一下作者的架构能力和创作意图,尽管多半是瞎猜。 景老师此书目录如下两图: 看到目录中分别出现“文史互证”、嵇康、阮籍和陶渊明,我的激动指数不免又上升好几度。 后三个魏晋男神,故事太多,先放一边,好酒不把陈年,后续再一一请出细品。 今天重点谈一下景蜀慧老师开篇的“文史互证”方法。 “文史互证”之法,近代学者中,练的炉火纯青的高手,首推陈寅恪先生。 那么,什么是“文史互证”之法? 所谓“文史互证”,从本质上乃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若以传统治学之法譬之,其中当含有“通训诂”与“明义理”两层工夫。从内涵上分析,“文史互证”方法主要包含了侧重不同的两层意义:其一是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用史家广博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古诗文中不易索解或易被浅解、误解之字、词、出典等,从历史的角度层面予以透辟的考订辨误解说,尤其要找出或注意诗中所含与当时历史事实有关的“今典”成分;其二即是以诗文为史料,用所谓“历史之眼光”,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史料成分,分析诗中之古典与今典,并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对古人之思想、情感及其所处之时代社会达到真正同情之了解。 通过这个定义,可以看到“文史互证”对求法之人要求极高。以陈先生为例,其在打通“文史互证”“任督二脉”之前,曾苦练以下六门基本功: 1、清代经学考据学 2、西方之东方学 3、中国传统史学 4、西方史学 5、梵佛之学 6、传统诗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