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石刻“妙极”,李华亭先生题书
一代书法大家李华亭先生因病离世的消息,很是令人意外。在我的印象中,他潜心于古书旧籍的诗词韵律中,沉浸在翰墨飘香的书法技艺里,为人儒雅和蔼,处事低调谦逊,见人不笑不开口。我认为能有如此修行的都是得道的高人,得道者皆长寿。可华亭先生离世之时,只有65岁,正是其艺术创作的顶峰之际,实实令人心痛。我是华亭先生追思告别仪式的参与者,也是组织者。是市文化馆宋凡海馆长告知我华亭先生离世消息的。当时,我在邹城市文化局任职。宋馆长征询我的意见,华亭先生的后事该怎么办?我告诉他三点想法:一是举行追思告别仪式,文化系统内各单位要派人参加;二是协助华亭先生的家属子女做好各项准备;三是争取市里的领导能到场参加。之所以有第三条意见,我是有自己考虑的。从个人感情上讲,我特别敬重华亭先生的为人,想重重地厚厚地为华亭先生送行;从工作上讲,当时文化工作已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但尚处在起步阶段,正需要大力推动。华亭先生是文化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果市领导能参加他的追思告别仪式,那对整个文化艺术领域的工作者都是一个肯定和鼓励。我把这个想法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文化工作的市长汇报后,他们不仅表示赞同,而且又向市委分管书记作了汇报,由分管书记拍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分管(或协调、联系)文化工作的领导一并出席!一位已退休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追思告别仪式,能享有这样的规格,真的是出乎了我的预料。这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文化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也说明了华亭先生人格魅力之高和影响作用之大。我主持了华亭先生的追思告别仪式,并致追思辞。那时的殡仪馆还在市人民医院的西门处。不大的院落里,站满了前来送别的人。不仅市几大班子的领导们来了,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来了,文化系统的干部职工来了,市文联及所属书协、美协的同行、同事来了,而且还有市文物局、教育局等众多单位的朋友,以及华亭先生众多的学生和弟子。仪式很简短,但庄重、肃穆,份量足够重。但愿这番努力,可以予逝者以告慰,给后来者以激励。
李华亭先生墨宝
离开追思告别仪式现场,我沉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脑海中就不断涌现出与华亭先生交往的片断。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市委宣传部分管新闻宣传工作期间,曾接待了大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广东一行来邹城考察。刘社长在从政之余,酷爱书画,具有深厚的书画艺术造诣,著名学者冯其庸评价其作品“书画写心,翰墨怡情,笔精墨妙,卓荦群英”,是为官者之中懂书画的行家。为引发他对邹城的更大兴趣,加深对邹城的良好印象,我在接待过程中有意把他和他的随行向书画方面引导。刘社长一行下榻在择邻山庄。那时的山庄大厅山水侧有一处大型隔断墙,隔断墙的南面正对大厅,是浮雕的孟子名言,北面墙靠地面的部分则做成了宣传橱窗,里面悬挂了几幅邹城籍书画家的作品。从山庄外出这是必经之处,但由于正对楼梯口,客人们的注意力一般都在关注脚下的台阶,很难分心去留意橱窗里的内容。我借陪同外出之机,有意在此处停下了脚步,并把橱窗内的作品介绍给刘社长一行。刘社长抬眼看了看,似乎兴致并不高,随走随看,但又迅速停了下来,把目光盯在了一幅作品上,轻声说道:“这是一幅佳作,佳作。”他转身对随行们说:“邹城是有书法家的呀!”刘广东社长点赞的正是华亭先生的一幅书法小品。事后,我委托他人向华亭先生转告了刘社长的评价。华亭先生则托人送来了一件四尺对裁书法横幅,委托我有机会转赠,并捎话给我:“这是对咱邹城人的赞赏,谢谢领导了。”只可惜,我这人一贯做事粗心,把华亭先生横幅作品的内容给忘记了,正文共4字,只记得有“龙骧”二字。华亭先生的一幅字、一句话,让我领略了他那明白做事、低调做人的谦谦君子之风,受益良多。
李华亭先生题匾
华亭先生对我本人更是厚爱。我是2005年7月到市文化局任职的,大约是在当年国庆节前,华亭先生来到办公室看望我。因忙于筹备即将举行的国庆文艺晚会,只是与华亭先生礼节性的闲聊几句,他就告辞回去了,这使我失去了一次当面讨教的机会。过后不久,文化馆宋凡海馆长送来了一幅六尺整张并精裱装框的书法作品,是华亭先生的精品力作,我甚是欣喜。因作品过大,挂办公室内不合适,又因已装框,我也不好取下来收藏,就临时把这幅作品倚放在了我办公室内间休息室的一面墙上。自己当时还挺得意,因为休息时,能一个人静静品味欣赏。不料,遗憾由此而来。我的一位喜爱书法的同学来文化局找我咨询事情,由于休息室房门没关,他看到了这件书法作品,就趁我上卫生间之隙,把这件作品给拿走了,我从卫生间出来,看到了他的身影,喊了他一声:“怎么把我的宝物拿走了”,他回道:“送我了,送我了”。我虽然心疼,但总觉得和华亭先生是一个单位的,以后还有机会再求墨宝。哪料到他老人家驾鹤西游,从此与我们阴阳两隔。我现在只收藏有华亭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初送我的一幅小品。在这里只能长叹一声:机缘已失,再难寻觅。送别华亭先生已逾15年之久,但每每想到这个名字,就感到心痛和惋惜。从工作关系的角度,文章的题目应以《送别李华亭同志》为准,可那样用词难以表达我对这位书法前辈的尊重、尊敬之意,唯有称“先生”才稍觉心安。还是遵从内心的呼唤吧。在这里我想说,逝者虽已去,影响依旧在。在华亭先生八十诞辰的日子里,人们还记得他,还要为他举办纪念活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作者简介:郭刚,原邹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邹城市文化局局长、党委书记,邹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