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除自我攻击的瘾,第一步是要看到它的好处

 正心正举 2021-12-22

文丨挑灯看剑 · 主播丨大超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我批评的现象。刷碗时一不留神打碎了瓷盘,你指责自己笨手笨脚,忘记家人早晨嘱咐买菜的事,你批评自己不够操心,坐公交车没主动给老人让座,你责备自己太冷漠,如此种种。

适度的自我批评,是检查行为表现,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的方式,有助于自我完善,然而在很多时候,强烈、持续和过度的自我批评,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消极的自我攻击通常发生在你感到挫败的时刻,每当犯错或者遭遇失败,被别人挑剔或指责,自我攻击的想法就会先声夺人,赶在不利的实际后果出现之前,施加它的破坏性影响,危害甚至远远超过现实中的困境本身:

它能激起强烈的负面情绪,使你思维陷入混乱,暂时失去部分理智,无法对局势做出客观准确判断;

它使你过多地注意不切实际的东西,被原本不存在危胁性的事物伤害,忽视真正的问题所在,无法发挥出正常的能力;


它持续损伤你的自我价值感,让你陷入和自己较劲的内耗,觉得浑身上下一无是处,丧失挑战、尝试和抓住机遇的勇气……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很多人并非不懂得自我攻击的危害之大,他们也曾饱受痛苦,渴望尽快摆脱自责的浪潮,可是心中似乎总有一种强迫性的驱动力,如同毒瘾发作一般无情地鞭挞自己,直到遍体鳞伤才肯罢休。那么,人们心中那些针对自己的恶毒言语,究竟从何而来?

自我攻击的声音来自何处

通常情况下,人天生具有同情心,能够温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过失,不会自发用苛责的言语攻击自己。如果你曾经或者正在受到自我攻击的困扰,可能你早已发现,这些内在批评之声的说话方式、语气、用词都和你的父母很像,甚至是完全照搬原话。心理学研究证实,破坏性自我攻击的习惯来源于早期的童年经历,这些声音也都有其现实中的原型——童年的养育者。

每个人的童年都免不了被家长老师批评的经历,适当的批评作为惩戒的手段,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该做而哪些不该做,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帮助孩子走向社会化。然而同样是被批评,有的人长大以后仍然能够善待自己,有的人却养成了自我攻击的习惯。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这个内化外界标准的过程,是否威胁到了孩子的自我价值。


父母批评孩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事,只针对当前有限的特定的事件,并且抱有积极的期待,比如“我不喜欢你的做法,希望你下次改变”;另一种则是对人,直接否定人的价值,不认为未来有改善的可能,“你这个坏孩子,总是给我惹麻烦”就是这种情况。

童年时经常受到后一种批评方式教育的人,长大后更容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认为“我”本质上是坏的,如果加上父母情绪不稳定,批评时伴随大吵大闹,甚至暴力对待,或者父母情绪低落,在孩子做错事情时,表现出深深受伤失去希望的样子,孩子就很可能体会到被家庭排斥的痛苦,有一种世界崩塌的感觉,形成刻骨铭心的情绪记忆。

自我价值感的损伤,会对孩子造成长期持续的影响。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理应受到最严厉的对待,将外界的批评声音内化于心,之后每当犯错或者失败,被他人无端指责,或者仅仅遇到情绪化的人,他们都会认为错在自己,下意识地攻击自己,往往在人生的困难和挑战面前自毁长城,不战而败。

为什么改不掉自我批评的习惯

既然自我攻击总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带来难以承受之痛,为什么人们还会坚持这种自我毁灭性质的做法呢?其实,正像父母一边骂你一边又深爱着你一样,自我攻击在狠狠伤害你的同时,也在帮助解决你的内心冲突,保护你免遭更大的伤害。

因童年创伤而价值感低的人,和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无能的人,都会极力避免将潜藏的弱点暴露于人,但凡发现某些特定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减轻焦虑感和无能感,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他们都会将其视为救命稻草,拼命抓住不放,自我攻击就是这样的一棵稻草。生活中自我攻击常常有下面几种表现。


消极比较

将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是十分常见的自我攻击形式,有些人搜肠刮肚地寻找自己身上不如别人的地方,从长相、性格、能力等各维度对自己的弱点发起全面攻势。

但确实有为数不多的时候,他们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更胜一筹,突然间感到兴奋不已,自卑也顿时化作良好的自我感觉,于是比较的行为通过强化被保留下来成为习惯,使人宁可忍受无数次自惭形愧的痛苦,来获得难以忘怀的快感。

回忆痛苦经历

不断回忆失败经历,也是有些人惩罚自己的方式,他们会在头脑中放电影,反复播放自己当众出丑、在与对手的交锋中败下阵来等等无地自容的尴尬场面,以至于陷入情绪消沉的状态不能自拔。而这种思维习惯的形成,是缘于曾经的某次,他们通过回忆想出了绝妙的应对方法,恍然大悟地喊出“我当时要是这样做就好了!”思维反刍的功能,是想要从每次的失败经历中学到万全之策。

惩罚性自责

当我们因自己的过错而伤害他人时,由良心引发的内疚和羞耻感使我们寝食难安,甚至想要从世界上消失,而自我惩罚是消除这些糟糕感受的有力武器,我们一遍遍用严厉的言语折磨自己,似乎这样做就能洗刷自己的罪过,让心理恢复平衡。


自我苛责

有些被认为是自制力很强的人,他们的自我攻击经常披着完美主义的华丽外衣,从来不允许犯哪怕一丁点错误,严格规范自己的所有行为,激励自己完成一个个艰难的目标,如果没能完成任务,整个人立刻变得垂头丧气。虽然因此而痛苦不堪,但他们通常不愿承认这些行为是在自我攻击,反而美其名曰磨炼意志,将对自己的苛刻态度看做人生的致胜法宝。

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自我攻击并不只是表面上的消极自责,还具有引导我们满足内心需求的重要功能。但是就像严厉的父母虽然能够教育出听话的孩子,却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伤害,自我攻击有着致命的危险性,它会持续损害人们本就为数不多的自我价值感,加剧无助的感觉,使人越来越深地陷入自我攻击的恶性循环。

实际上,要想自我感觉良好,和成为更好的自己,并非只有自我攻击这一种途径,你不必如此苛刻地对待自己,不妨用温和关爱代替批评指责,发挥内心蕴藏的积极能量。

全面认识自我,不把内在价值和外在表现挂钩


破除自我攻击的困境,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改变早年经历造成的低价值感。如果我们内心深处觉得低人一等,毫不留情的责备就变得理所当然,而客观理性的评价是,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虽然能力有高下之分,受欢迎程度有所不同,但不论事业成就如何,外在条件如何,每一个为生存努力奋斗的人,都具有相等的存在价值。

宽容自己出现的失误,容许自己犯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仅天生是容易犯错的生物,现实中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经验、心理状态等诸多限制,你所做出的任何决定,都是当时能够做出的最佳选择,面对出现的失误,应该尝试理解自己的难处,不要长时间回忆和纠结,把错误当做吸取经验通往成功的阶梯,然后这些经历就可以被遗忘,你无需为人类的天性而责备自己。

凡事尽力而为,但不强求达到某种结果

无论你如何尽心尽力追求完美,结果也不全在控制之中,我们需要打破内心的全能幻想,适应不如预期的人生常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我保证已经尽己所能做到最好,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但倘若不幸遭遇失败,我也能够承受,并愿意为行为的后果负责。

正如《奇葩说》节目中李诞所言:人生不是一场奥林匹克,人生是一场秀,输赢是不重要的。降低期待和要求,怎么精彩怎么来,那么你的生活会充满惊喜。

既然人的一生本来不易,何必执着于攻击自己,不妨从现在开始,换一种方式和自己相处,改变苛责的思维习惯,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驱动自己达成目标,你定会发现,生活变得与以往大不相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