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志尧:昭君文化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

 白羊文艺 2021-12-22



昭君文化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

刘志尧


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国度里,北方草原文化一直伴随着龙文化的影响和传播。在北方的草原文化中,昭君文化也一直伴随着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草原的一枝奇葩,这支奇葩是在草原文化的沃土中培植而盛开的,如果没有草原,也就没有历史的昭君和今天的昭君文化,更没有昭君文化自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昭君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渊薮中,又是独树一帜的一面和平旗帜,这是因为,昭君已被尊奉为和平女神,她代表着和平使者的形象。昭君文化,在以龙为图腾的中国,她又展示着凤的风采,昭君文化说明,草原龙不仅要南下,而中原凤也要北飞。从中国早先历史某种程度上讲,龙曾代表着草原文化,而凤曾代表着农耕文化。
草原文化最早是与中华文明一体的龙文化。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象征之一,龙的传承历史渊源一直在草原和北方。这里举例为证:中国最北面的大江叫黑龙江;考古发现,最早约8000年前,中国东北西辽河流域的森林草原中,兴龙洼文化巨龙横空出世;查海遗址出土的近20米长的花岗岩石块堆塑巨龙,是目前考古学界公认最早的龙;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以玉器著名,尤其是玉猪龙的造型显示出当时猪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发现的两件C型玉龙为最珍贵,碧玉龙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经沈从文等赏识与推荐已家喻户晓,逐渐被公认为“中华第一龙”;黄玉龙20世纪50年代同样发现于翁牛特旗新地村东拐棒沟,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等推荐,亦广为人知,黄玉龙与碧玉龙堪称草原双绝;不仅如此,辽河流域的龙形象在当地发现的岩画、木雕、彩陶和玉雕中都有体现,这说明了龙在当时的狩猎经济和农业经济中的地位。5000年前北方龙越过了黄河到达了长江流域,3000多年前,华夏龙文化抵达了珠江流域。再后来,匈奴呼韩耶单于扎帐乌兰巴托,称龙庭;清时努尔哈赤举兵南下打的是龙旗。毫无疑问,龙起源于北方草原并向四方拓展开来,最后南下中原,又远播至香江。目前考古发现,从北纬20°至40°,从东经102°至123°之间广袤的范围地域出土发现一种玉器叫玉器璋,又称牙璋,牙璋分布较广,且类型相同,一些人类学家认为,动物是最佳的借题发挥之选,世界各地的信仰体系中,人们往往赋予动物无限的权力与含义。过去大众以为龙就是历代帝王的化身,或者是吉祥智慧的象征,或者是传说中行云布雨无所不能的神兽;而在考古学家眼里,龙的起源则是一个事关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闻一多先生在《龙凤》一文中曾说,龙凤代表着我国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是我国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那么我们能否把草原文化与昭君文化看作是民族发祥的这两个单元呢!5000年前草原的巨龙越过黄河到达长江流域,龙与凤交相辉映。2000年前的长江流域之凤又飞到了草原,龙凤呈祥,这何曾不是一种中华民族凝聚团结的美谈呢。也许就此,我们也就有了草原文化与昭君文化融为一体的前奏。



草原北方民族与中原华夏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都是龙文化赋予了他们自身的素养内涵。龙凤呈祥有什么样的标志呢?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昭君随呼韩耶单于嫁到草原后,呼吸着草原浓烈的气息,初识草原并享用草原的第一顿早餐。草原的奶子熬好了,中原的绿茶也沏好了,龙凤呈祥互敬互爱,昭君要敬夫君喝茶,呼韩耶单于要请心爱的阏氏喝鲜奶,可夫妇均不习惯,呼韩耶单于觉得这茶味道苦了些,而昭君也觉得这奶有膻味。这如何是好?还是聪明的昭君有办法,她将茶水倒入鲜奶中,那种茶苦味和奶膻味竟然都消除了,于是草原奶茶产生了,而且这个传说在草原传播推广开来。也许就是这茶与奶的混合交融,昭君不仅在草原有了身份地位,而且也有了文化地位。奶茶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标志着民族团结的巨大成分和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仰、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的文化凝结。没有创新的文化,难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而非因循守旧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传说中的奶茶看似一种简单的饮用品,但它反映着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创新而不因循守旧。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激发的是活性元素,从中昭君文化起到了黏合和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草原文化与昭君文化呢?



游牧应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元素,游牧文明应是人类文明发生的原点,在这个前提下,草原文明的发生与发展,随着游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逐步发展壮大,大致经历了徒步游牧、骑马游牧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融三个阶段。这看似简单的草原游牧三部曲却经历了艰难曲折,在漫长的历史历练过程中酿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特征的精髓便是刚烈勇武的气质,这个特征反映在自然方面便含有深厚的生态伦理,其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法制的保护,崇拜的便是腾格里(太阳),信奉的是天与人的互相感知与互相爱护,保护的便是野生动物包括野狼等,还有森林与水草。草原文化的人文方面是浩大壮美、青春活力和崇拜英雄。这种浩大壮美便来自对广袤草原浩荡之气、旷野之力的陶冶感知;这种青春活力,把草原看作是幸福的人间天堂,在这幸福的天堂人们便能永葆青春,永远像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不会衰老,不会死亡。至于对英雄的崇拜,也许就是把狼作为图腾,以彰显整个民族的野性与英雄气概,士兵善于骑射,闻战则喜,战死为荣,勇于征服一切,以战止战,以致后来出现了盖世英雄——成吉思汗。从历史上看,草原北方民族的生活空间是巨大的,他们纵马驰骋在广袤的欧亚草原上,所接触到的地域之广和民族之多是其他民族所不能企及的,因此,他们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程度和速度也是惊人的。中国北方草原是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游牧文化与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地,体现着龙的跨越飞腾眷顾宇宙万物。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昭君文化,负载着民族价值取向,自然会影响到草原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道德观念。那么昭君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呢?昭君文化的特征应是平民女子家国情怀,人格独立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的道德典范。昭君出生在湖北兴山县香溪河畔宝坪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她没有享受任何的特殊,只是一位美丽女子,故乡的山水给她倾城之貌和秀外慧中的心灵。这位平民女子所体现的是朴素大方,清纯娇美,勤劳善良。这位具有独立人格的平民女子,便是她的正直倔强与理想远大,意志坚定,从不随波逐流,附庸风雅,人云亦云,这是缘于她的荆楚性格与风骨。荆楚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的地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有追求新生的信念,陶冶了昭君的浪漫性情,思想受到激活着而又不断升华。昭君是人类道德的典范,在胡汉两国的共同利益关键时刻,自愿请行,婚配外族,忠君扬善,忠贞从俗,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集于她一身。昭君出塞和亲,安邦稳世,使边界安定了半个多世纪,因而她是被世代公认的和平使者,被后人尊崇为和平女神。昭君带着荆楚风骨的优秀特质来到草原,不仅适宜于草原生存,而且也影响促进了草原的文明与进步,弥补完善了草原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昭君文化现象,在草原大放异彩。



草原是地球呼吸的肺,地球要呼吸新鲜的空气靠的是草原;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活性元素,中华民族要进步就得不断不断激活,吐故纳新。2000多年前,昭君来到草原,无疑给草原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她带来的荆楚特性,无疑也给草原文化一种补充。草原是百花盛开的地方,草原也是一个文化百花园地,是文化园地百花怒放的地方。在这个文化百花园内已形成许多个文化板块,诸如草原文化,昭君文化,沙漠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察哈尔文化,红山文化,西口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文化板块的碰撞与交融,所发生的历史记忆无处不在,由碰撞崛起的文化高山放射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辉煌,而昭君文化尤显光辉灿烂。众所周知,地幔的板块碰撞发生了地质造山运动,创造了地球上的高山大川和繁缛多彩的自然景观。而草原有如此诸多文化板块,是历史的骄傲,人类之骄傲。草原能如此聚集诸多的文化板块的碰撞,犹如三千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一样,一定会崛起起一座文化高山,高山上的桂冠也许就有闪耀着的昭君文化的璀璨光华。纵观草原悠久历史,昭君文化不仅具有清纯浪漫的魅力,崇高的品位,而且在龙图腾的中华国度内,更是凤文化的象征和代表,铺设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长廊。抚今追昔,中华民族在创造中华和谐,创造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愿望中,昭君形象将永远是天堂草原的一颗明星,她的身影将永远是蓝色故乡的崇敬与亲爱!




作者:刘志尧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
中国长城学会理事
山西省作协会员
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副会长
山西长城保护研究十杰之一
左云长城学会会长
出版文学史学著作15卷 约700余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