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极图、太极图与《道德经》

 天下小粮仓 2021-12-22

闫合作

无极图○和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图示,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总论》中说:“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可以由这两个图囊括无遗。只要理解了这两个图,就抓住了全书的根本,就可以此为钥匙,打开《道德经》这一神秘宫殿的大门,理解全书。”

《道德经》是道家的基本经典,无极图○和太极图是道家涵义丰富的图示,结合无极图和太极图来理解老子思想,是任法融道长的伟大发现。笔者从任道长《总论》的论述中得到启示,试着运用无极图和太极图这把钥匙再读《道德经》,果然眼界大开,不但对《道德经》八十一章有了全新认识,还发现老子在书中对无极图、太极图及易卦来源的原理,都有详细的阐释。

一、 几个概念的重新认识

用无极图○和太极图做为钥匙,来读解《道德经》,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因此对《道德经》中章句和有关概念的理解,与传统的注解大有不同。

1、无和有是万物生命过程中不同时段的称谓。

老子把世上万物称为玄,又把玄一分为二,分为生成过程中和生成之时段,老子分别命名为“无”和“有”。无和有是玄在不同时段的两种称谓。玄在生成的过程中,老子称其为“无”;玄在所谓的生成时段称为“有”。

“无”是道家学术中特定的名词。在古代,表示“没有”用的字是“無”。关于“无”的造字,《说文解字》有两种说法:一是“通于元者,虚无道也。”“通元”为“无”,既是字形的解释,也暗合字义;一是“天屈西北为无。”古代图示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天”字的西北是最后一笔捺,捺曲则为“无”。很像天之根,也是暗合字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今六经惟《易》用此字。”一些古版书籍中,在写道家这个特定的“无”字时,如果写为“無”,则在右上角圈个圈以明示是“无”。

《道德经》首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称万物所谓的生成之过程时段为“无”,称万物所谓的生成时段为“有”。“无”和“有”只是万物不同时段相对应的称呼,某一生命时段称为“有”,那么其他时段就称为“无”。

如当我们看到一粒小麦种子时,这粒种子是“母”,称“有”;而这粒种子在其生成过程中,即上粒种子的发芽、长苗、结穗时段,是这粒种子的“始”,称“无”;如果我们称麦苗是“有”,那么其他时段就是“无”。

世界万物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时间,二是空间。也可以说“无”是老子对万物以时间形式存在的称谓,而“有”是对万物以空间形式存在的称谓。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有无相生”(2章)。“有”生有,而“有”则变为无。“无”是万物以时间存在的时段,“有”是万物以空间存在的时段。

“有无相生”的意思就是“无”和“有”无限循环相生。

“无之极”就是“有”,无和有同谓之玄,因此玄又称无极。

无极图○,表示玄的生成规律,就是“有”“无”无限相生的形象展示。

2、阴、阳是万物的表象,万物的变化通过阴阳的变化来表示。

《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炁(气)以为和。”

这句话说的是万物的生成和组成。

道生一:一是称为无极的玄;玄生二:无和有。二生三:无和有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而生出三才:天、地、人;三生万物:天、地、人生成万物。万事万物都是天生、地养、人造,无出其三者。

道生玄,玄生无、有,无、有生天、地、人,天、地、人生万物。

那么,天、地、人及所生万物的组成是什么呢?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炁(气)以为和。”

万物的组成分三部分,背部称阴,正面称阳,内中部分称炁(气)。道家所说的气写为“炁”(为表述、理解方便,以后均用为“炁”),是构成万物之本原,相当于现在说的原子。

也就是说,炁是物质的实有成分,而阴、阳是物质的表象,物质的变化是用阴、阳的变化来表现的。

“中炁以为和”,炁的变化,决定着阴阳的变化;阴和阳的变化,实际是“炁”的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太极是天地未分,混而为一的元炁。”“炁”为太极,只是这炁并非只是天地未分时的元炁,而是指物质构成的最小粒子。

阴阳的变化是用来表述物质形态的变化;无有的变化是表述万物的生成变化。

太极图展示的是太极“炁”通过阴阳变化所表现的万物组成变化的轨迹。

无极图○展示的是无极“玄”通过无有相生所表现的万物生成变化的轨迹。

3、道是物的生成和物的变化所遵循的轨迹

“道”是什么?《辞海》的解释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这种解释是主流认识。“在现代,一些人根据西方哲学概念,把道解释成了物质、精神或规律,这些解释都不符合《老子》本义。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任法融《道德经释义》)

有形的物质是道,无形的思想也是道;规律是道,非规律也是道。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

“道”本义是指人行的道路。老子借用为万物的生成和万物的变化所遵循的轨迹。

老子说的“道”还是路,不过是指万物的生成和组成变化所“走”的路。否则,老子大可另起一名或另造一字。

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句话应对“道”有明确的论述。

要正确理解什么是老子说的道,关键是正确理解“有物混成”这句话。“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之母”,只是对“道”特性的描述,几乎可以符合任何一种对“道”的认识。

“有物混成”大多数注解认为是:“有一种物混然而成。”把道看成浑然而成之物。“有”只是修饰“物”。

我们可以把“有”的修饰部分看成“物混成”,“物混成”的意思是“使物混成”。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有某使物混然而成。”

这使物混然而成的“某”,就是物的生成轨迹。物的生成轨迹使物生成,如一粒种子落在土壤中,就会发芽生根,原因就是其生长轨迹使然,再无其他原因。这轨迹自然先于天地存在,而且将永远存在。宇宙形成之前存在,宇宙毁灭之后也仍存在,这就是“道”。

道使物生成,因此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这个使物混成的轨迹,无外两个:生和变。

从纵向看,万物是生育而成;从横向看,万物是变化而成。

无极图○表现的是万物的生成轨迹。

太极图表现的是万物的变化轨迹。

二、 无极图○原理的阐述

无极图○为什么是一个封闭的圆?这个图到底表示的是什么?

老子在第二十二章论述了无极图○形状的缘由:“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希言自然。”

对此章进行全新解读,我们发现这章讲的正是无极图○图形的来历。老子说的“曲则全”就是无极图采用一个封闭循环圆的理论依据。

何谓“曲”?从起点起步,又转回起点所走的路线就是一个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曲踊三百。”孔颖达解释说:“曲踊,以曲为言,则谓向上跳而折复下。”

曲是一个圆,起点即终点,终点即起点,循环往复,无所不包,无所遗漏,因此说“曲则全”。全是全面,全部,无遗漏。不是委曲求全。

根据老子“有无相生”的原则,枉则直,直则会枉;洼则盈,盈则必洼;敝则新,新则必敝;少则得,得则必少;多则惑,惑则必多。必都会回归原点。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天下式是万事万物不变的法式。

“抱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一”抱起来,把“一”抱起来就是个首尾相接的圆。

圣人把这个封闭的圆看作万事万物不变的法式:○——这就是无极图的图形。

紧接着老子又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说明“曲则全”。

不自见而见,不自是而是,不自伐而伐,不自矜而矜,不争而是最有效的争。出发之处,即回归之处,不过是走了一个圆。因此说:曲则全。

《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这个“曲成”,就是无极图之形成。无极图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封闭圆环,无所缺失,包罗万物。遗是遗漏、遗落。因此说“曲成万物而不遗”。

老子最后说:古人所说的“曲则全”是胡说的吗?自然不是,确实是“全而归之”。曲是一个封闭的圆,循环往复,把万事万物的生成规律包罗净尽。为什么用一个图形可以表示?因为“希言自然”。“听之不闻名曰希”(14章),无法完全尽意是语言的本质特性。《易经·系词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回答是:“圣人立象以尽意。”用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表现殆尽。因此用圆○就表示了无所不包的万物生成轨迹。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有无相生”(2章),生生不息,有和无反复循环。用封闭的圆形○表示的无极图,形象地表述了万物有无相生、无限循环的生成轨迹。

无极图○表示的是万物的生成轨迹。

三、太极图原理的阐述

无极图○表现了万物“生”的轨迹。如何表现万物组成之“变”的轨迹呢?

“易”研究的就是“变”,主要内容为太极八卦。为什么太极图能表示万物的变化?为什么能用八卦预测吉凶?

对《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重新认识,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任法融道长说:“因大道无形而无名,只有从德中才能体现道的体性”(《道德经释义》)。道是万物形成、变化的轨迹,万物遵循这一轨迹的表现就是“德”。德是道的表现、表象。故曰“惟道是从”,大德的表现,就是道的反映。

“道”在“为物”(物的生成和变化)的过程中,恍恍惚惚,而不可见,但有“象”和“物”可以让我们感知“道”的存在。比如春天的草木,“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我们虽然看不到草木是如何生长的,但草木生长的表“象”:“日有所增”,让我们感受到草木生长了;像昨天一寸,今日寸半,具体存在的“物”的变化,也可以让我们感知草木生长了。

这“象”、“物”,在我们还看不见的时候(窈兮冥兮时),就存在着,那就是“精”;“精”是看不到、摸不到的万物之原,是真实存在的。从哪可以知道呢?从它表现出来的信息。“其中有信”,这“信”就是“精”表现出来的信息。

老子在这里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根源的,这根源能表现出信息来,捕捉这些信息,可以预知未来的发展。这也许就是“易卦”的理论根据。

有人捕捉信息的能力强,有人捕捉信息的能力弱。能力强的人,就可以窥万物之根源,万事之预兆。

自古及今,这些表现或信息都存在。“其名不去”的名就是“精”表现的信息,主要是象和物。

众甫是万物之本始。我是怎样知道万物之本始的呢?就是从“精”之信息“象”和“物”知道的。

老子说,从“象”和“物”表现出来的信息,可以知道万物之本始。太极和八卦就是通过“象”和“物”的变化,来研究万物变化的普世轨迹。

老子在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炁以为和。”万物的实质部分是炁,而炁的外在表象为阴和阳。炁的变化,可以通过阴阳的变化来表现;阴阳的变化,实质只是炁的变化。

《易·系词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就是炁,炁表现为阴阳,阴阳是物质所表现出来的“象”。阴阳变化表现出四象。四象是物象阴阳变化的不同表现。

四象生八卦,“八卦”是天地间最基本的八种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看四“象”八“物”的变化规律,从而推知人事的变化规律,就是《易》研究的主要内容。

太极图表现的是阴阳之象的变化轨迹,八卦图表现的是相生相克的物的变化关系。

四、无极图○与太极图在《道德经》读解中的应用

无极图与太极图是读解《道德经》的钥匙,任法融道长说:“只要理解了这两个图,就抓住了全书的根本。”运用无极图○和太极图对《道德经》重新解读,使我们对无极图、太极图也有了更深入的全新认识。

无极图○表现的就是万物有无相生之轨迹。

太极图表现的就是阴、阳消长变化之轨迹。

无极图○表现的是“生”, 是纵向看万物之生;太极图表现的是“变”,是横向看万物之变。

万物纵向看为“生”成,万物横向看为“变”成。比如麦苗和麦粒,纵向看是相互生成;横向看是互相比较,是结构、形态、重量等的改变。

运用无极图、太极图来解读《道德经》,正如任法融道长说的,可以“打开《道德经》这一神秘宫殿的大门”,真正揭秘老子学术的真谛。

如第十一章,有的版本断句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把“无”当成中空、没有之意。

如果知道老子的“无”和“有”是万物在时空中的不同时段,就知于“有”处断句是正确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就是:三十根辐条组成轮子,正是无而生为有,车才可乘;糅合粘土制作器,正是无而生为有,器才可用;开凿门窗建房,正是无而生为有,才有屋可居。所以“有”是可利用之阶段,“无”是生成而为用的阶段。

无和有组成一个无极图,循环往复。“无”最大的“用”是生成“有”。

以无极图○来观解此章,这章告诉我们:创造、发明就是无到有的过程,从无而有(当其无有),才能为人类服务。

以太极图来观解此章,这章告诉我们:创造、发明就是物的改变,其方法就是组合(三十辐共一毂)、改变(埏埴)、凿取(凿户牗)等。

老子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70章)运用无极图、太极图来解读《道德经》,会发现老子的话真的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践行。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而何为“无为”,解释纷繁;如何运用,更是无所适从。

很多人理解“无为”是顺其自然,不进行管束和干涉,任凭人们不经意地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或者说就是什么也不做。

运用无极图○来读解“为无”,就容易理解“无为”的真正含义,并容易践行了。

无极图○表现是有、无循环相生的轨迹,无生而为有,有生而为无。

为“无”而为的结果就是“有”,而为“有”而为的结果是“无”。因此老子提倡“无为”就是“为无而为”。

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64章)。“未有”就是“无”,“为之于未有”就是“为之于无”。为“无”而为,就是“无为”。

“治之于未乱”就是“无为而治。”治是治乱,动用军队、警察、监狱等手段而治必是乱已起。未乱之治则是采用教化、引导等手段提高百姓素质和生活水平。乱是有,未乱是无,治之于未乱就是“无为而治”。

《道德经》六十四章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在这句话中,“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就是“有”,而“毫末”、“累土”、“足下”就是“无”。一点点生于毫末而至合抱之木,就是无为;一层层堆土而成九层之台,就是无为;一步步地走而行千里,就是无为。想一下成合抱之木、一举成九层之台、一步行千里之外,就是“有为”,为“有”而为。这是不可能的,故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这是用无极图之“生”来读解此章,老子告诉了我们做事的方法:无为而为,可成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

运用太极图之“变”来读解此章,老子树立了我们做事的信心:“变”乃永恒,毫末可长合抱木,累土可成九层台,积步可致千里外。

正如任法融道长所说,无极图○和太极图是读解《道德经》的一把神奇钥匙,运用这把钥匙,将揭秘老子道学文化的博大神奇,使道学文化更易知,更易行,更加便利地走入现代社会,服务现代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