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疑难杂症”

 呼吸科的故事 2021-12-22

 小时候看到一些影视作品,特别是关于疾病和健康内容的,对于那些“神医”总是充满了好奇和羡慕,例如《神医喜来乐》以及《扁鹊》、《华佗》等对中国人来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总是带着无限崇敬的眼神。后来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经常能在路边电线杆上看到一些“膏药”式的宣传纸,上面写着“名老中医(或者是老军医)专治疑难杂症”。

      本人之所以选择学医除了家长的意见以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高三时我得了一场怪病(也算是“疑难杂症”吧)。当时已到了高三下学期,我先是出现脖子酸痛,后来反复寒战发热,甚至在高考模拟考时才下笔写了几个字后就不省人事,送到医院还呕吐过,后来住院治疗,印象中好像又查不出什么原因,就是每天输液(也不知道是什么药物),住了一周后就奇迹般好转。于是再赶回学校参加复习和高考,只上了二本,以距离二本分数线2分的微弱差距挤上了医学院临床专业。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进入见习和实习阶段,会经常有上级医生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神奇的病例,每天都觉得医学好复杂,人体好奇妙,而能把这些问题搞清楚的医生们好厉害。其中印象最深的故事是,某附属医院在处理一个“疑难杂症”,病人反复发热,查来查去找不到病因,于是请上海某专家来会诊。上海专家在了解完病史后,没有只是在办公室里讨论应该做什么检查,还有什么高大上的仪器设备没用上,而是来到病人身边,再详细了解一下整个过程,然后开始体格检查。只见他步骤有条不紊,如教科书般的体检后,说道:“患者腋窝处有一个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建议活检。”在场的科主任当时无地自容,恨不得打个地缝钻下去,因为每天查房的医生从来没有人去做过这个部位的查体,而活检后才明白原来患者是淋巴瘤。

       毕业后工作,作为年轻医生我总是很期待或者说自以为是的想挑战疑难杂症,但常常被上级医生浇冷水,其实临床工作中最常遇见的病就是我们书本上教的那些内容—常见病多发病。不是说没有少见病罕见病,有时候是即使你遇上了,也根本诊断不出来,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很多认识还不够,我们诊治病人过程中基本流程都没做到位,以至于常常把普通病常见病搞成了“疑难杂症”。

        以咳嗽的诊治为例,我们很多医生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问病史,以及如何查体,用药的随意性很大,结果才会导致很多病人咳嗽时间延长。很多时候我在接诊这样的病人时,宁愿是我自己犯错了,可能的确是某种疑难杂症吧,毕竟病人也去过全国排行榜进入前二十的医院,而且不止一次。可是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就是最常见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或者是鼻后滴漏综合征,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充分时间询问病史,或者没有耐心地有条理地问病史,没有按教科书要求查体,于是一误再误,到我手上成了少则几月,多则几年的“疑难杂症”(可参看学会随访--提高临床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困扰他半年的咳嗽,为什么换药后第二天却奇迹般的好了?)。说句题外话,虽然给很多病人解决了问题,但也没有病人给我送过锦旗,甚至连表扬的信都很少,给病人解决问题更多的是出于医者仁心和解决这些“疑难杂症”后的成就感。但我觉得如果能得到病人们的正向激励,对于医生的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有帮助的。所以我希望作为患者如果你得到医生的帮助,解决了困扰你多年的病痛折磨,请不要吝啬你的赞扬和鼓励。 


         当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肯定也会遇到一些少见病和“疑难杂症”,也有很多临床上还解决不好、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多、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文献、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利用统计学思维分析病情,我们也诊断出了很多以往在病例首页上没有的疾病。但是临床诊治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扎扎实实地打好基本功,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疑难杂症”不可怕,随着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宽,有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被拿下。我们更没必要去神化古人,其实那些传说和类似神话的神医们,可能远不如我们现在刚毕业的年轻医生们。更不要迷信电线杆上的所谓“神医”,因为“专治疑难杂症”,恰恰说明他连最基本的简单的疾病都看不好。

        我常常对年轻医生说,功夫要磨十年,没有在临床静下心来做最基本的事情,没有每天反思临床工作得与失、没有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十年如一日地积累和沉淀,想一飞冲天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比”疑难杂症”更难的其实是我们的临床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