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为改变不了事实担忧

 珠海老杨品谈 2021-12-22

  听音频拉到文章末尾,音频内容更全!
1

2021年快要过完了,从2019年这个时候开始到现在,整整两年的时间,人们生活的主题是疫情。

不能不说,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很多人失业了。

我算了一下,我身边的人有两成以上的人失业,我算是其中一个。

不过,这两年来,我还没有失业感,觉得是休息了两年,感觉还不错。不是心情越来越浮躁了,反而是越来越平静了。因为我无力改变。

也许这是一种自欺欺人吧,但毕竟疫情是一个很好理由。

不但是我们个人无法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疫情存在这个事实,全世界科学界好像也都束手无策,除了能对病毒的变异进行基因测序和对疫苗坚信之外,就只剩下预测了。

一个人对无力改变的现状是不需要担心的,因为担心和烦躁同样无济于事,反而增加烦恼,搞不好还影响健康。

就如同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衰老和因衰老带来的疾病一样,担心反会使衰老加速,疾病加剧。

今年下半年有一首歌流行,但从2010年之后,没有什么歌可以全民流行了,所谓的流行只是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了。

这首歌是彝族歌手海来阿木的《五十年以后》。

歌中唱道:

我希望五十年以后

你还能在我左右

和你坐在摇椅里

感受那夕阳的温柔

听微风轻轻地吹

听河水慢慢地流

再聊聊从前日子

刚谈恋爱的时候

我希望五十年以后

你还能在我左右

那时都已白了头

平和地等待,慢慢地白头,这就是一种超然的心态。能够做到超然,不是我们有超越的能力,是我们改变不了,只能平和地等待。

2

很多时候束手无策本身就是万能的对策,既然无力改变,何不安然面对呢?

这样说感觉非常鸡汤,因为毕竟还有生存的压力。但压力也是一种自我感受,因为你直接对抗它了,它才切实存在。就如同愤怒的两个人四目相对一样,只要有一个人侧目他方,所产生的压力也就慢慢地消解了。

我们和压力的对抗只是想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可这条路背后根本就没有好结果,我们又何必要翻过这堵墙呢?那只能是错上加错。

你要去钓鱼,是因为你认为河中一定有鱼,河中有鱼是常识。可上游污染改变了河流的生态,河里早都没有鱼了。这个常识被突破了,你钓得再认真、再专注,也不会有收获,还不如去捉捉河岸上的蜻蜓和蝴蝶。

往往在现实中,上游的污染会被掩盖,或者是被美化,甚至是,这种美化是通过治理的方式来完成的。

我们在下游,我们对上游的情况全然不知,更是无能为力。

我上个月被疫情困在了大连我妹妹家里一个月,一年的十二分之一时间里除了做核酸没有任何期待,好像做核酸都能带来兴奋。

我妈打电话安慰我别上火。我说有什么火可上的呢?这件事我们左右不了。

对我们无力改变的事,我们无需要努力。努力产生的只能是过度消耗。

就如同有人欠你的钱一样,他真无力偿还,你骂死他、打死他都没有任何意义,所带来的反作用力反倒会使自己倒下。

人的所有烦恼都来自错误的认知,并且在错误的认知基础上有美好的期盼。

美好的期盼不是错,但它要建立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

认知是我们个人的目标与现实对标的过程,认知不等于事实,而现实中发生的事实有极大的偶然性,常常使我们的目标与现实无法对标。这也就是:你有你的计划,上帝另有计划。可人类的理想主义往往以上帝视角看世界。

美好的期盼是可以有的,但很多时候,我们还必须接受并不美好的事实。

3

认知是建立在常识和常理基础上的,而常识和常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现在对现代社会的很多不适感都缘于常识和常理的改变。

常识是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

欧洲人从吃鳕鱼开始就认为鳕鱼是吃不完的。这是常识,当时,鳕鱼的数量比欧洲人口的数量多多少倍,繁殖能力更比人类强。可当现代船只和捕捞技术出现之后,这个常识被打破了,贸易带来的商业利益,使全世界人的开始吃鳕鱼了,以至于发生了鳕鱼战争。

中国人更是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央,其他小国无外乎都是些荒蛮小邦、甚至现在还有说人家是鼻屎小国。

当我们不接受常识的改变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更加野蛮和荒谬的行为,荒唐可笑也就再所难免。

当然,在常识没有改变的时候,我们主观地去突破常识是自大的诡辩,但当常识改变了之后,而不去接受改变就是愚昧和无知。

常识是人类长期与自然世界打交道得出来的经验。在这些经验中,有很多我们不知为什么,但经验告诉我们就要这样做。正是人们对不知道为什么的探究,才产生了科学,科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科学在宏观和微观领域有了更多的认识时,科学开始与常识分野,这就使们对现代科学所生产的经验无法与现实感受接轨。比如,我们无法感受微波炉的热度,因为没有火,但食物却被加热了。微波加剧水分子的运动,在运动中对撞产生的热能交换是肉眼不可见的。

常理是人类长期与社会这个虚拟的架构打交道,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和通常的道理。常理的基础来源于常识。

陶渊明在《形赠影》诗中说:“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通过草木的枯荣得出万物生衰的规律。

欧阳修在《笔说·物有常理者》中还讲:“凡物有常理,而推之不可知者,圣人之所不言也。”

通过万物有规律能得出常理,但推导不出来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圣人也不说。

也就是说常识、常理都有变数。

最简单的例子,在古代三妻四妾是符合常理的,但现在就违背常理了。异性婚姻是符合常理的,但现在有的国家,同性夫妻也合理合法了。

常识和常理都不是事实,事实是接受变化,而对抗变化的结果就败得一塌糊涂。

4

最后说一个现实问题。

欠的债还不上怎么办?因为很多人问题我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问题中,还不上了,还能怎么办呢?

只能不还了,挣点钱先解决生存危机。

大家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会被黑名单,黑名单了也就阻断了再借钱的路,那本身就是一条归路,还不如早点回头上岸。因为那条河里已经没有鱼了。

我们要接受的一个事实是:人生就是温水煮青蛙,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老去。

化茧成蝶、凤凰涅槃都是神话传说。

理想的状态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心里还有温柔,而不是绝望地回首。

今天本来是想给大家介绍一本书瑞典国际卫生学教授、无国界医生汉斯·罗斯林的一本书《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社会自古就缺乏数目字管理。我们当然不会用数据思考了,更何况我们的数据只是为了某种意义而呈现。

但避免情绪化决策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还是相当重要的,《事实》这本书围绕人类的十大错误认知思维展开。这十大错误认知思维影响着每一个人,并不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而改变。

关于这本书,我们明天再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