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个地方的文化藏在当地美食中,勾着游子的乡愁。于是每到一个地方,我总要钻到街头小巷寻找一些美食。 在开化出差的某一天,为了拍到开化最纯真的美景,我们凌晨5点就出发了。饱览盛景后,终于可以吃吃早餐了。这时街边的早餐店在我们眼中便闪着诱人的光芒。 以米和水磨浆,蒸为气糕食之 开化气糕 早就听说开化的美食之一便是开化气糕。我迫不及待要买一块,店家却告诉我气糕还在做。小小的煤炉上端置一口不大的铁锅,放入一带孔的铝板再铺一层纱布,店家舀上两三勺发酵后的米浆,摊平。撒上香干丝、肉丝、黑木耳丝、红辣椒丝等各色作料,不停地加热。不一会,蒸汽从圆孔中徐徐向上。十分钟后,厚约1.5公分,看起来香嫩适中、洁白晶莹、松软而有弹性的气糕新鲜出炉。此时的气糕便是一个大圆饼,店家切了一块菱形气糕给了我。我深深吸了一口,香,米香、豆腐丝的香、肉丝的香、还有红辣椒的香,混杂在一起齐齐拽着我的胃。 △ 开化气糕 吹几口气,咬上一口,烫乎的气糕便在口中翻滚,香糯可口,丝毫不沾牙,一点点甜、一点点咸、一点点辣,我竟找不到有哪种食物是和它类似的。有人说,开化气糕被誉为“中国的披萨饼”,我想大概是因为它们的馅料都在饼外的缘故。我生来便有一个地道的“中国胃”,吃不惯披萨、炸鸡一类的东西,少吃点还好,稍微多吃两口就受不了了,觉得油腻得难受。开化气糕正符合我的口味,恰到好处的配比温暖着我的胃,蒸过的气糕也因此容易消化,开化当地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吃。 后来在醉根坊又吃过一回开化气糕,味道竟也很好。醉根坊的经理告诉我们,在开化,家家会做气糕,做气糕的米浆不能太稀也不能太浓,要根据天气变化不断调整,否则做出来的气糕不是太软就是太硬,咬起来总缺少弹性。醉根坊的气糕在上桌之前会用菜籽油稍微炸一下,这就是气糕的又一吃法了。 气糕在开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甚广。民国三十八年版的《开化县志》上明确记载道:“……以米和水磨浆,蒸为气糕食之。”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即鬼节,开化各家各户都要蒸上几笼气糕,这是人们祭拜祖先的必备贡品。而在农历九月初九,人们又会约定俗成地蒸好气糕过重阳节。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马金豆腐有两种 马金豆腐 午餐时我在开化吃到了一种特别的豆腐——马金豆腐。马金豆腐所用的食材主要是本地大豆和钱江源水。马金豆腐有两种,一种是硬豆腐,另一种是长豆腐。硬豆腐的做法十分复杂,先要将本地的大豆浸泡七到八小时,经过洗豆、磨浆后进行烧泥。烧泥时加一些菜油,一来使得豆腐口感更好,二来加了菜油,烧泥时便不会冒泡。接下来便是十分考验功夫的烧浆。做豆腐的师傅说,浆烧得老,豆腐便做得老;浆烧得太嫩,豆腐就会不成块。之后再加上马金特有的豆腐醋、开化土橘皮、芝麻、辣椒粉,再给豆腐加压,待一两个小时后除去水分加上盐,将豆腐块改刀成砖块大小,放在农村的火炉上进行烘烤。烘烤时,在豆腐下垫棕榈树叶,这样做出来的豆腐便会带着棕榈叶的清香。 △ 马金豆腐干 相比硬豆腐,当地人更爱用长豆腐招待客人。长豆腐表面没有土橘皮、芝麻、辣椒粉,也不进行烘烤。你若仔细闻长豆腐,会发现它有一种淡淡的像是臭豆腐的味道,这是因为它是放在坛子里发酵而成的。 马金豆腐吃起来与别地的豆腐不一样,是一种脆实的口感,在开化人手里,马金豆腐可以和很多食材搭配,并没有固定的“官配”。马金豆腐离不开开化,开化以外的地方也做不出正宗的马金豆腐,于是对于每一个在外地打拼的开化游子来说,它是乡愁的味道,长在血脉中。 在每个人的胃里心间游走 开化米羹 若问开化人的记忆中有什么是绕不开的,必定有一碗米羹。我第一回听说开化米羹时,脑中浮现的是一碗浓香的类似于白米粥的东西。后来才知道爱吃辣的开化人将辣椒融入了开化的各种美食中,米羹也不例外。 做米羹,前一天要浸泡豆子;当天将早籼稻米和红椒、大蒜、生姜等调料浸泡几个小时;再将豆子、早籼稻米等食材一起磨成浆。食材浸泡后会软化,出浆率很高。磨成的浆混合着豆香、米香和调料的香气,颜色是辣椒的颜色。 △ 开化米羹 这边磨浆结束就要先放一放了,勤劳的农妇先将豇豆干、白豆腐、青菜等放入锅中炒制一段时间,之后加入米浆不断搅拌。这样的活计是很需要一番气力的。通常,开化当地做米羹总是一大锅一大锅地做。农家食物没有固定的程式,豇豆干等食材搭配并不固定,想吃什么便放什么,做好米羹后,主人便会招呼全村人到家里来吃米羹,你一碗我一勺,嬉笑着、闲话着,分享一番近日见闻。 米羹是极好消化的,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可以吃,因此它成了村人情感交流的最好纽带,带来的喜悦也在每个人的胃里心间游走。 有人说: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快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勿怪开化人一年到头总是喜悦而自豪地乐于与大家分享米羹、气糕、马金豆腐等美食。这些美食蕴藏着当地的文化,是当地人的图腾,无论走到哪里,想起家乡的美食,游子总会心有所感。 · end · ◇ 文章选自玄鸟策划杂志《在开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