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如何战胜肿瘤病魔的

 玄鸟文化 2021-12-22

// 元正按

最近因为疫情,中医又一次进入人们的日常话题,只要一有中医治愈新冠病毒的捷报传出,都会引起网上一轮群情的高涨,中医在抗击疫情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与贡献,有目共睹,不容置疑,它由战役打响时的边缘化,协作化,到后来的“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地位,是中医用实实在在的疗效事实说话而赢得的尊严,同时也让国人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文化自信。

十年前,我在《青年时报》创办了“国医大讲堂”“浙派中医名医馆”两个推广中医的专栏,秉持“让中医回归主流,让民众受惠中医”的愿力践行中医普及之路。浙派中医专版从2010年一直出刊到2015年,期间寻访报道了全省百余位中医的治病心得和行医故事,他们背景各异,当中既有学院派也有土郎中。这些文章一般用医家本人口述的形式娓娓道来,追求用市井口语来解构中医的博大精深,故当时颇受读者青睐。

借此机会,推送当年栏目寻访浙派中医的系列文章给广大热爱中医的人们,并向一直备受磨难却从未倒下,依然负重前行的中医致敬。


我是如何战胜肿瘤病魔的

//

  - 1 -  

1975年我从偏远的家乡庆元考入省中医学院深造。幸运的是,在三年的求学生涯中,我遇到了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恩师:一位是蒋文照老师,蒋老师是晚清御医陈莲舫再传弟子嘉兴名医徐松全的入门弟子,精于《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对运气说和温病学说造诣精深。另一位是王绪鳌老师,王老师曾师从中医肿瘤界泰斗潘国贤教授,擅长治疗多种肿瘤,对甲状腺癌、子宫肌瘤、乳腺肿瘤等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浙江医学界均首屈一指。在此后三十多年间,我一直与王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当时何尝想到,在我生命垂危之时,王老师竟然成为我的救命恩人!

1978年,我从省中医学院毕业,回到庆元县城郊区卫生院工作,并于1980年3月升为该院院长。由于我比较偏爱业务技术,对卫生行政方面的工作兴趣不大,因此1984年又到省中医院进修。我在该院骨伤科进修了一年,目的是想继续从事我的专业。但是那时我们庆元的中医院刚刚筹备起来,卫生局领导点名让我去当院长。这份信任和期望令我十分感动,我想自己也有责任为家乡的卫生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便决定接受这一职务。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我担任院长的两年间,中医院也渐渐发展壮大起来。

两年之后,我被提拔为卫生局副局长。虽然我在副局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五六年,但我依然没有放弃我的专业,每星期坚持挤出半天时间门诊。1990年,我腾出时间来又到浙江省中医学院主治中医师提高班学习一年。我学成回乡后,原卫生局局长已经调走,组织上又极力挽留我当局长,我只得继续留任。

1996年是我生命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那年6月,我被检查出胃癌,很快去浙江省肿瘤医院做手术,接着住院半年。回到庆元,我又在卫生局工作了一年。后来出于自身健康和个人兴趣两方面的考虑,我主动辞掉县卫生局局长一职,一心从事中医药抗肿瘤领域的研究。

  - 2 -  

说起治愈自己的胃癌来,个中曲折倒是鲜有人知:

以前我的身体一直都很好,平时连喷嚏都难得打一个。1996年5月的一天,我突然感到胃部奇痛无比。但由于那段时间我的工作特别繁忙,只好将检查胃部的事一拖再拖。直到6月7日,我感到实在熬不过去,才去县人民医院做胃镜检查,当即发现里面的溃疡面很大。该医院病理科的主任检查过后,基本上可以断定是胃癌。但为了慎重起见,他于次日偷偷将切片送到丽水地区人民医院进行会诊。

病理科的主任从丽水回来之后,将我瞒得风雨不透,只是跟其他几个人在一旁嘀嘀咕咕;接着,县委书记、县长,还有县里其他一些领导人都来探视我、安慰我。我明白自己的处境相当不妙,心情异常沉重,因为那时我母亲已经年逾古稀;12岁的儿子刚考上初中,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段,事业也处于黄金时期。万一我有什么三长两短,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组织决定安排我前往省肿瘤医院治疗。我被确诊为胃癌中晚期,而且已经从中部转移到胃底,如果再迟一点就全部扩散。当时的肿瘤医院副院长毛伟敏建议我做手术,手术后我继续在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我在住院期间,时任省卫生厅副厅长的王绪鳌老师也来看望我,王老师当时虽处领导岗位,但同时还继续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临床工作,我术后就吃他开的药方进行调理,同时频频向他求教,与他探讨关于肿瘤治疗的一些问题。

中医非常重视经典的学习,但又不能囿于经典,一定要活学活用。如果照着经典的原文去号脉诊病,可能一辈子只能撞到一两例。高明的医家就跟国手下棋一样,可以预测到几着以后的棋,并一步一步地设局;医家在下第一帖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病情的发展趋势。中医还特别讲究悟性,我常见王老师灵活用药,在同一张配方上仅仅作量的改动,效果便大相径庭。此中感受恐怕只有经历过临床诊断的人方能领悟。

半年之后我出院时,身体已完全康复。回到庆元,我仅仅休息了8天,就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到现在一晃14年过去了,我的身体状况相当不错,除了每天坚持坐诊看病之外,还经常跟随王老师出诊,深深领悟到他在中医肿瘤的辨证施治、理法用药上拿捏之微妙和精准。

  - 3 -  

由于我的特殊经历和现身说法,庆元县几乎所有的肿瘤病人都慕名前来,要么吃我开的药方,要么向我咨询治疗方案。每当一个自认为是绝症的患者来访,向我倾诉他们的痛苦时,我就想起自己当初是多么绝望,同时更加理解他们的处境。这时我会把他们当作兄弟姐妹一般,耐心地为他们讲述自己战胜病魔的过程,打消他们的恐惧心理。

三年前,庆元大济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农民患了胃癌,通过朋友介绍来到我这里。起初他的精神非常萎靡,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使他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考虑到他身体状况不错,我建议他先做手术再吃中药调理,他术后连续吃了9个月中药,现已完全康复,经他介绍的病人就多达几十位。

治疗肿瘤,我的观点一向是中西医结合。不管是什么肿瘤,如果有机会开刀,一定要开刀,将坏死部分果断切除;然后看情况实施放、化疗。因为放、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其他的正常细胞,病人不一定承受得了。西医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以治标为主;而中医则偏于后期调理,以治本为主。如果病人年纪很大,体质太弱,就要慎重放、化疗,主要以中医药调理来达到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悟出治疗肿瘤的十二字要诀:“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疗”。所谓扶正,是指扶持、帮助病人恢复元气。元气就是人天生所具有的自我抗病能力,如何最大程度地恢复自身的元气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所谓祛邪,是指祛除致病的因素或病理产物,以达到消除肿瘤或阻止肿瘤发展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我不仅关注已有的研究证据及相应的专业技能,还充分地关心病人本身,患者的年龄、性别、宗教信仰、人文环境、个人价值与偏好等,力求为病人达成最佳的治疗方案。

  - 4 -  

大多数肿瘤病人最难过的是两个关:一是生理关:疼痛。肿瘤晚期一般都很痛,比如食道癌、肝癌,往往痛得连饭都吃不下去。二是心理关:害怕。很多人一旦得知自己患有癌症便万念俱灰,无法像往常一样生活。

一个患者究竟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肿瘤?这里谈谈我的一点心得:

1.不必过于忌口。中医往往很讲究忌口,我认为不必过于强调。当然,病人在生病期间,对于一些有着直接影响的“发物”,比如辣椒、酒、酸菜之类的腌制品等最好少吃;其他大部分则不必忌口。病人吃后如果感觉舒服,就继续吃;如果感觉明显不适,就少吃或不吃。

2.适当地锻炼身体。肿瘤病人体质一般都比较虚弱,要适当锻炼一下,比如散散步;但不可作过于剧烈的运动。

3.保持良好心情,广交朋友。肿瘤病人最好不要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整天闷闷不乐,老是想着自己的病,多出去串亲访友,精神就会放松一些。对此我深有体会,我在化疗期间吐得很厉害,连胆汁都吐出来了,这时如果有人来看望我,我很快就会忘掉身体的病痛。

4.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个人生病之后,医生应该及时与病人沟通,把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自己的治疗措施明白无误地告诉病人,这样医患双方共同对付,疗效会更加显著。

从1996年至今,我接触了无数的肿瘤患者,也成功治愈了好多。看到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一个个被我从鬼门关拉回,心中便满怀喜悦。如果说我这辈子还有什么值得自豪的东西,那就是帮助病人康复。

我蓦然领悟到,14年前所患的胃癌于我来说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上天的莫大恩赐,目的是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病人的疾苦,更加贴心地为病人服务。为科学不停步,为病人不停步,为肿瘤病人的康复永不停步,便是我今生今世最大的愿望!


◆ ◆ ◆ ◆


专家名片


刘昌富,主任中医师,省级名中医,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研究员,《中国临床医学》理事,《中国当代医学》编委,《中外健康文摘》编委,全国名医学术委员会员,浙江中医药学会、中西结合学会会员,丽水市中医学会、抗癌协会理事;从事中医内科临床33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6篇。

主攻治疗恶性肿瘤的广泛转移和复发、对延长晚期肿瘤病人的生存期、改善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尤其在胃癌、肠癌等肿瘤的治疗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end


口述:省级名中医、中医肿瘤专家 刘昌富
文字:裴元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