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豪华移动微缩KTV | 堂名灯担

 海棠盈香 2021-12-22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

在苏州有一个中国昆曲博物馆

虽然我在苏州博物馆见到了许多宝贝

有些是国家级的国宝中的国宝

>>那么多秘色瓷,为何唯有莲花式托盏是国宝?

>>史上最璀璨的国宝 | 木雕真珠舍利宝幢

但在苏州我印象最深的宝贝却在这里

1月2日,我在昆曲博物馆见到了镇馆之宝

堂名灯担

第一眼看到它我就被震撼了

这也太华丽啦,闪瞎眼啊

紫檀木、黄杨木精雕细刻

白玉栏杆,双层飞檐

缀镶着象牙、珊瑚、宝石

四周还悬挂多盏形状各异玻璃莲花彩灯

选材用料太考究啦,制作工艺太高超啦
其精致精美华丽程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大概只有浙博的大花轿能与之媲美

主要是孤陋寡闻的我从没见过这种东西啊
它为何会在昆曲博物馆?
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看了介绍我才知道
原来它竟然是一个微型戏台!
堂名灯担最特别的地方是彩灯
可以通电、可以插蜡烛
夜间演出舞台效果不要太华丽啊
突然联想到KTV什么鬼
但似乎也差不多,昆曲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嘛
还自带点播功能呢
在旧时,苏州大户人家婚庆做寿等喜事,时常请堂名班子到家里唱堂会,班主便将堂名唱台拆卸后用箱子挑到主人家,再将它安装在主人的客厅里,因此称作为堂名担。演出时,堂名六、七人三面围坐在堂名担里的长桌边,吹拉弹唱,清唱昆曲。

堂名艺人以八人组合称为“一堂”,4-6人称为“半堂”,10-12人称为“一堂半”,最多不超过14人。上置笙箫管弦等乐器,有时一人身兼多职,既要唱又要演奏。

只有高级堂名才拥有这样华丽的堂名担
当然去大户人家也只有
这样华丽的堂名担才拿得出手
这件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堂名灯担宝和堂所有
苏曲艺人崔永生于20世纪80年代捐赠

整个堂名灯担就如把戏台微缩了
仍然是楼阁样式
由179块精镂构件和112个饰件缀合而成
所有构件都是通过榫槽组装
不需要一个钉子,方便拆装
每个部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其安装位置自然也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是拆还是装都是高级手艺啊
不是什么人都能成功组装拆卸的
下图中就是装堂名灯担的大箱子

现代人虽然也方便去剧场看戏

但是距离远近、钱的差异导致巨大的享受差异啊
远距离还不如看电视呢
只能听到音响传出的声音和看到台上人影
但近距离就不同了,钱真不是白花的
那才叫真享受、真身临其境哇
这大概就是堂名灯担的最有价值之处了
放在厅中,这得多近距离欣赏艺术哇
来看一下真正的戏台
下图是昆曲博物馆的一个戏台
下图是颐和园的大戏楼
(清代三大戏楼之一,且是规模最大的戏楼)
慈禧曾在这里看戏
杨小楼、谭鑫培都曾在此唱戏
但是太大也有不好的地方啊
就连慈禧的观众C位离戏台也太远了
看不清细节,看不清演员表情啊
更别说坐在两侧的文武百官了
戏台是多种多样的
清代还有亭子式的戏台
比如寄啸山庄何园戏台
可以360度看戏也很爽
不过有教养的观众是不会转来转去的
古往今来,人们为了更好看戏
在戏台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哇
不过,这些戏台已经逐渐走入了历史
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了
只有极少数古戏台还在用吧
其实吧,从苏州回来我就想写这一篇啦
但我这拖拉的性子一直拖了11个月
我也是服自己了

(上图来自于网络)
但是这么久足够发生什么事情了
听说苏州博物馆新开了西馆
已经把这个宝贝转移到那里展出啦
这可真是大好事呀
在昆曲博物馆参观的人少不说
四周还是完全不搭边的汽车展我也是服了
灯光效果也不好,难以看清与拍清宝贝的实貌
希望以后再有机会去苏州看展~
(可恶的疫情
昆曲博物馆(小声且无力的):还我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

▶ 南京博物院: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 故宫博物院:各种釉彩大瓶、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 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 海昏侯博物馆:麟趾金、山羊纹银当卢、错金银神兽纹青铜叶形当卢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跪射武士俑、铜车马
▶ 孔子博物馆:商周十供
▶ 内蒙古博物馆:钧窑“小宋自造”香炉、鹰形金冠饰、查干诺尔龙骨骼化石
▶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李倕凤冠
▶ 定州市博物馆: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
▶ 山西博物院:太多了……点开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