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楚国是一个让嬴政吃了大亏的国家,因为,嬴政曾经派遣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结果在楚国境内李信损兵折将,那么,嬴政后来是如何处置李信的?
![]() 嬴政在位的第4个年头,宣布亲政,这就意味着至此开始了对外扩张之路,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秦军不费多大力气,就消灭了诸如韩国、赵国这样的国家,在这之后不久,秦和楚国开始兵戎相见。 1、灭楚争议 嬴政在灭楚国之前,曾经征询过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话说在战国历史上,这王翦可是四大名将之一,老将军王翦表示,对付像楚国这样的国家,至少需要出动60万军队才得以战胜。 嬴政听了以后,觉得王翦老迈了,对付楚国哪里用得到60万军队?因此又征询其他将领的意见,年轻气盛的将军李信表示,只要20万军队就可以灭掉楚国,这让嬴政感到十分开心,于是给了李信20万大军,让他去攻打楚国。 其实,李信当时觉得楚国的军队战斗力十分差,20万军队击溃楚的主力,灭亡楚国,确实是绰绰有余的事情。但是,当李信率领军队进攻到楚国腹地后不久,发现楚人的抵抗非常强烈,并且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李信带着残兵败将狼狈的逃回了秦国。 ![]() 2、李信失败的原因 嬴政和李信对楚国情况的分析估算其实并没有错,他们确实说对了一个事实,楚国的军队战斗力很差。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楚国是战国七雄里面地盘最大的一个国家,并且楚国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得到开发。 这就意味着,楚国可以通过地理方面的优势,和秦国人进行长期周旋,而在周旋的过程中,秦国人其实是讨不到任何便宜的。 一来,秦国人在楚国的地盘上处于人生地不熟的状态,二来,秦国人在楚国境内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并且,秦国军队深入楚国腹地,在后勤补给方面肯定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因此,楚人只要切断秦的后勤保障,就可以让秦军陷入弹尽粮绝的状态,当然,对秦人更加不利的是:楚人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群体,当初楚国人因为不愿意接受西周天子的统治,就和西周天子足足对抗了200多年的时间。 ![]() 3、王翦的收场 秦军遭遇惨败的消息传到咸阳以后,嬴政这才意识到当初王翦的主张是对的,对付像楚国这样的大国,单独依靠20万军队是远远不够的。 不说别的,想要让楚国人的游击战发挥不出用处,就要考虑通过军队占领楚国的全境,但楚国地广人稀,想要占领全境就需要出动60万军队。 只带20万军队的话,可能连占领人家城市的兵力配置都不够,这样就会出现兵力分散的情况,最终被楚国人抓住机会,如果再派20万进攻楚国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这20万军队再被楚国人消灭,出现秦人给楚人送人头的局面。 甚至,如果再继续这样打下去,还很有可能给秦带来更加可怕的后果,因为此时,秦刚刚吞并韩国和赵国,本来就处于军力稀缺的状态,继续这样打下去的话,会导致秦国的壮丁白白牺牲,最终耽误了农业生产,甚至会造成秦国的对外战争出现逆转的情况。 ![]() 事实上,后来的秦朝灭亡,本质上就是关中地区兵力空虚,秦朝的精锐部队或者选择了投降起义军,或者选择中立,甚至还有的被农民军消灭,末代秦王子婴由于拿不出足够的兵力镇压起义军,最终只能被起义军推翻。 ![]() 李信败了,嬴政并没有怪罪他打了败仗,因为事实上,李信的想法当初和嬴政一样,都觉得灭亡楚国不需要60万人。既然嬴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为什么要苛求李信做出正确的抉择?因此,嬴政并没有选择责怪李信,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嬴政还对李信有所重用。 1、李信的后半生 根据《史记》的记载,李信在之后的灭国战争中还分担了其他战区的工作,这说明嬴政对李信的能力还是认可的,虽然李信灭不了像楚这样的大国,但是灭一些小国的能力还是有的。 ![]() 2、李信的后人 事实上,李信的后人和司马迁产生过很多来往,比如说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就是李信的后人,而从李广在汉朝廷做事以及《史记》的记载,李广属于西汉的武将世家这一点可以看出,在秦朝灭亡以后,李家人选择了支持刘邦。 司马迁作为李信后人的朋友,如果李信的晚景有什么不幸的话,司马迁肯定会在历史中有所记载,他没有记载的原因,就是因为李信的余生可能就是一个平平淡淡,在家赋闲、过富足生活的官老爷,因此司马迁觉得没有什么好记的,所以就没有记载。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