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中八路军如何切断日本“以战养战”的吸血管?

 东山威夷 2021-12-23

01 日本侵华的“以战养战”

纵观整个抗战,日寇在中国战场的核心问题,不是军事,而是经济。

日本本国资源根本支撑不了规模如此大的一场战争,日本人只能“以战养战”。

文章图片1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支撑日本侵华的资源,大部分来源于两个途径: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东北。

钢铁和石油,是战争最基本的战略物资。

日本占领的东三省,为整个侵华战争提供了一半的钢材来源。

另一半则是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铁。那时日本是美国钢铁最大买家,美国为了满足日本需求,连纽约各地报废的电梯都来不及拆解,就直接运到日本。

侵华战争前三年,日军所消耗的石油,70%来自于美国。可以说,抗战初期美国是日本侵华最大的帮凶。

文章图片2

美国物资源源不断地供给日本,使日本一直扩大战场,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全部被日军占领。

1940年,日军的扩张达到极限,中国国内也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直到1941年美国才停止供应日本物资。

文章图片3

抗战期间,日军每年从中国占领区掠走的煤、铁矿石、盐、棉花等数以百万吨,还通过发行军用票、伪币等金融手段,套购中国市场上的黄金白银和外汇。

文章图片4

02 八路军釜底抽薪,切断“以战养战”的吸血管

1938年,伟大的教员提出“论持久战”,他指出:

日本如果要占领全中国,首先必须得稳固北方。

只有稳固了北方,才能够有效地利用北方的各种自然资源,实现以战养战的经济循环,如此才有余力一步步吃下整个中国。

假如无法有效控制中国北方,后面几步也就无从谈起。

文章图片5

日本本土无论人力,还是自然资源,都不富裕,不管未来世界格局朝着哪个方向变化,不管美苏是否会介入战争,只要日本在中国北方占领区始终是只进不出的纯消耗状态,那么最后它的结果只能被拖死,无非是时间而已。

文章图片6

那怎么才能让日本人无法在中国北方立足呢?就是要让他们无法在基层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统治。

广泛的不间断的游击战,看起来仅是小规模的袭扰,可实际上会不断增加日军的消耗,这就加剧了日本人的困局。

文章图片7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抗战,从根本上掐住了日本军国主义的 “命门”。

以华北抗日游击战为例, 八路军对在冀中地区的日军交通线,进行长期的破交战。

平均每天破坏铁路6公里,公路15公里,桥梁一座半,炸毁卡车一辆。每7天炸毁一个日本人控制的火车站,每9天炸毁一个火车头。

1940年,吕正操将军在一次八路军总部会议上,算过这么一笔账:“敌人兵力,在此区域(冀中平原8万平方公里)为1.83万人,每年需在此消耗2亿元。

文章图片8

而敌人能取得的收益是多少呢?在180个敌据点中,每个据点敌人平均取得10万元,也不过一二千万而已。”

这笔账,正是整场战争的关键所在,也是敌后抗战的精髓所在:不是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形成了一种投入回报极不成比例的局面。

长期来看,日本人肯定耗不起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文章图片9

与此同时,八路军也加强对农村基层的控制。

八路军派出工作队深入农村,每到一地,解决百姓“看病、识字、吃饭”的民生问题。

搞土改,减租减息。在一支支工作队的努力下,广大农村基层政权掌握在了八路军手中,日军对占领区的有效控制仅能达到县城一级。

这相当于切断了日军深入基层的毛细血管,无法有效获取养分。

文章图片10

在抗战后期,不少地区出现日军经常拿枪支弹药,跟八路军新四军交换给养。

文章图片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