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时期,日军几乎顿顿有肉吃,那肉从何而来?真相让人直冒冷汗

 数字人生6688 2021-01-16
白云娱黑土关注
2020-12-23 08:44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从这里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场战争才算是走向结束。其实从很早的时候,日本便想发动侵略战争,只是在不断的制造事故,等待一个彻底入侵的时机。但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极度匮乏,它是如何支撑长达十四年的战役?又如何能保证日军顿顿吃肉的?

1938年,日军曾发布过战时给予规则,上面明明白白的记载了日军的待遇。当时每一位日军每天有660克精米、210克精麦、210克肉、600克蔬菜、20克砂糖、5克盐、3克茶叶、0.4升清酒以及20根香烟。这些还只是标配,除此之外,还有腌菜、可可粉、椰子油、麦芽糖等组成的口粮。每天吃肉对于他们来说不值一提,可这背后的真相令人发寒。

首先侵略战争的最先想法,便是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事实上,他们也花了不少。根据统计来看,从1937年7月的全面侵华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役爆发,光是在中国,日军所耗军费便达37758亿日元。这些不乏有日本本土一点一点省下来的,但伴随着战线延伸,日本国内劳动力和资源越来越不足,便开始实行以战养战策略。

当初偷袭珍珠港,不就是想掠夺英美在太平洋上的利益,同时利用各地的俘虏来从事各种劳役。电视剧《记忆的证明》讲述的便是这样的故事,中国战俘和劳工被运往日本,日复一日的进行沉重的劳役。以战养战使得日本在战时经济得以维持,驱使占领区的人民强制劳动九成了补充物资的一种方式之一。

还有一个三光政策同样是针对占领区,三光指的是烧光、杀光、抢光,对占领区的物资进行彻底的抢劫。根据数据来看,北岳区的崞县,在1938年的9月到1939年的6月,就有四万群众遇害。日军所过之地,都制造了累累暴行,尤其是1937年的南京事件。日军甚至有规定,敌人不管男女老幼,全部杀死。

所有的房屋都得烧毁,不能搬动的粮秣,同样烧毁,锅碗一律打碎。在这样的政策下,中国人民群众的鸡鸭鱼肉飞禽走兽全部被洗劫一空,这些成了他们餐桌上顿顿有肉的来源。财产损失压根无法估计,光是1943年9月开始的三个月时间内,晋察冀边区北县区被掠夺和焚毁的粮食就达2934公斤,抢走耕畜19300余头。

这还只是一个地区,一次扫荡,其他地区和反复扫荡所掠夺的物资难以想象。这些都了他们维持富裕生活的来源,可他们顿顿吃肉,而被洗劫的人们连饭都吃不上。在战争中,有更多的人是被饿死的。可笑的是,冈村宁次后来在回忆录里说,三光是扭曲他的不烧,不杀,不奸而来。

这是能掠夺的情况下,不能掠夺怎么呢?后来日军被围困,被打得无力还击的时候,甚至开始把目光对向自己人。骷髅的证词曾有记载,四名日军合力杀了上司,吃他的肉活了下来。这样的行为如何不可怕?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日军想以战养战,但战争却将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了,打到最后自然无力维持每天吃肉的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